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借助“杨花”和“子规”两个富于地域和时令特点的典型景物做意象,开篇就为全诗渲染了伤感的感情基调。教读本诗,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按照诵读、品味、感悟、拓展这四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理解“杨花”“子规”在诗中的作用和想象、拟人手法的作用。
3.比较探究意象对于渲染氛围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学习抓住意象赏析诗歌。
1.朗诵诗歌,体会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担忧、怀念之情。
2.理解“杨花”“子规”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杨花”“子规”的含义和作用。
2.领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诗人借明月来寄托感情的写法。
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
大致上分为五个教学板块:情景导入——知人论世—— 品诗境(朗读诗歌,品读“杨花”“子规”的含义作用)—— 悟诗情(品出想象和拟人手法的妙处,感悟借明月寄托感情)——拓展延伸(巧借书信的形式表情大意)
一、情景导入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小我们就学过许多的古诗词,今天,我们就去诗歌的世界畅游,好不好?首先,请看图猜诗。
第一首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首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知人论世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将李白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1.背诵诗歌,并用楷书默写。
2.课外搜集有关明月寄托思念的诗句
杨花 漂泊不定 暮春时节
写景 离愁别绪
子规 凄凉婉转 不如归去
叙事:龙标 惊惜 僻远 行路难 → 担忧
抒情: 明月 纯洁 拟人化 陪伴友人 →同情
思念
诗歌教学主要是通过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这堂课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完整,通过自读、教师范读,抽生朗读、学生评价、集体朗诵等形式并且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通过诵读来品读诗歌。
2.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较好,基本把握了“杨花”,“子规”以及“明月”这几个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不足之处:
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的内容把握的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