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最后一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重点教材。本单元主要作品都是描写校园生活的。根据新课程要求及初中语文特点:欣赏、品味、感悟。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从课文里感受到丧国的耻辱、痛苦和悲哀,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感情,可见学习本文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主要采用“欣赏”品味、启发诱导、互动(开放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好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是引导,而不是牵着走;是开导,而不是压抑;是启发,而不是包办代替。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化难为易,使学生受益匪浅,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做法是:根据学生已具有的理解能力,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扫除语音的障碍及理清全文的结构;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比如:小佛朗士最后一课及平日上课的表现,韩麦尔老师的穿着等问题)再精读、细读课文,并划出佳句、重点句、难懂句,接着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加以启发诱导,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达到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做到既导教又导学、既管过程又管结果,以点带面,突破重点、难点,以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我所教的七年级(1)班的学生中,学困生占30%,中等生占50%,优等生占20%。大部分学生基础并不是那么过硬,接受能力也一般。但值得高兴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有上进心,有求知欲。于是我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特地为学生制定了互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做到既考虑优生,又顾及中等生和较差的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探讨精神。
这份教学设计采用“教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讨论法”教学,遵循语文教学的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原则。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的问题,“小组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方法?”、“小组讨论:谈谈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通过这些讨论,可以加深理解,澄清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的精神。
2、体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最后一课》就体现了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因此,我在设计时,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的让同学们到理解文本思想。如“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听得特别认真,而且都能听明白?”、“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设计了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
3、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相促进。
在进入课文内容讲述前,我先让同学们观看背景短片时,先思考文本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口头复述。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另外,此教学设计的问题能够让同学们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感想,给他们足够自由地“想”和“说”的空间。以文本为凭借和范例,以读促写,以读促说,使几种能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三课时
投影 导学小卡片
(一)简介背景,导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板书课题)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背景短片展示(约1.5分钟)。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都德。(学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然后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总之,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合作交流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