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部编版《8 木兰诗》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成果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流传广、影响大的乐府民歌,被收入现行的语文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诗歌对木兰家庭的描述可以看出,木兰不是一位大家闺秀,而是一个长于农家、以耕织为生的普通女性。这样一位普通女性,却替父从军,做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这样的一位女性形象,根植于北朝尚武的社会风俗中,却又高于现实生活。
一、理想女性的塑造 通读全诗,不难看出,木兰是诗人意识里理想女性的化身。在诗歌中,诗人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塑造了木兰这一理
想的女性形象。
(一)通过构思木兰替父从军、辞官还乡的情节,塑造了具有自由思想的木兰形象
《木兰诗》中,诗人赋予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以自由的思想。这突出表现在木兰两次不同寻常的主动选择。 第一次主动选择是替父从军。之所以说她是主动选择,原因有二:第一,木兰没有从军的义务。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对女性征兵的先例,而且文中木兰所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也证明了这一点。按这两句诗理解,木兰家里应该从军的首先是“阿爷”,其次是“阿弟”。无论是政府还是家人,均没人想到让木兰从军。况且,即使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由女性从军,就木兰家中女性成员看,木兰并非排行老大,诗句“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看出她尚有“阿姊”,按照长幼顺序,也不该是木兰从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木兰并非因为某种义务被迫选择从军。 第二,木兰有从军的积极愿望。“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她内心活动的表白,“愿”字表明了她的主动。虽然开始时木兰在“叹息”,但她的“叹息”并非因为无奈,而是突破陈规前的矛盾和犹豫。一旦做出决定,木兰就不再叹息,而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从军的准备活动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些准备能够保证木兰未来军旅生活的质量,所以置办时她欢快地全心投入。在民歌中这种有关东、南、西、北方位的铺陈渲染,不乏表现欢快场景的例子。如汉乐府《江南》中“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就用多方排比,表现鱼儿游戏的自由与喜悦。而且木兰能够四市行走购置军需,也是她日常行动具有充分自由的体现。 第二次主动选择是得胜后辞官还乡。诗中说:“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由此可知,只要木兰愿意,她可以在朝廷做官,但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还是主动选择了辞官还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或许是实写亲人们激动准备迎接木兰回家的场景,或许是作者的暇想,但都可以反映出木兰对于返乡后家庭生活的憧憬和盼望。从军有木兰对军旅生活的憧憬,是对不寻常生活探索与冒险的尝试;返乡则有她对家乡生活的渴望,是对其倾心的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
诗人正是通过替父从军、辞官还乡这两个情节的描写,使木兰既完成了自我 价值的追求,又完成了对亲情的付出,从而塑造出一位做事果敢,能胸有成竹应对突发事件,不贪图功名富贵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女性形象。
(二)通过对木兰家居生活与从军生活的描写,塑造了刚柔兼济的木兰形象.
《木兰诗》在开头和倒数第二段描写了木兰的家居生活。 诗歌开头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用一个典型的织布场景衬托出木兰的勤劳,用停机沉思引发的“叹息”表现出木兰的细心与敏感。而“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则表现出木兰对于亲人的柔情关怀。
在此,不妨把木兰与另一首北朝乐府诗《李波小妹歌》描写的女英雄李波小妹做一比较。此诗说道:“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古诗源》)李波小妹的彪悍形象通过特定的生活场景———马上骑射得以体现,颇有男儿气概。在此,我们无法想象李波小妹端坐织布机前的情景,她虽然英勇善战但没有柔性美。两相对比,同是女英雄的木兰对于女性美的保持是多么可贵。
诗歌倒数第二段则是这样描写木兰的返乡生活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这个描写可以看出,木兰的日常穿着与“褰裙逐马如卷蓬”的李波小妹截然不同,她是完全女性化的。由她对镜打扮,更可看出她对女性美的追求一点也不因驰骋疆场而减弱。如果单看这两处描写,我们对木兰的认识几乎就是 一个从事耕织的农家女子,有着女性打扮,且不乏爱美之心的传统女性形象。 如果仅限于此,木兰就不会是木兰了。使木兰区别于其他女性的,正是她阴柔外表之下的内在阳刚。这阳刚的一面借助于从军这一环节得到凸现。《木兰诗》中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已初显她的坚韧。接着通过描写她果敢地到市场购置从军行装、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奔赴战场,渐次赋予她巾帼不让须眉的阳刚之气。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她在战斗过程中经受的艰苦卓绝的历练。“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年战斗生涯,从军将士在残酷战争中死亡无数,但木兰不仅能生还,而且还“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建立了赫赫战功。这一描写,无疑将木兰阳刚英武的形象浓墨重彩地烘托了出来。诗歌以木兰从军为中心的所有环节的设置,都是为了突出木兰阳刚英武的一面。
可以说,诗歌正是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生活的描述,完成了木兰刚柔兼济个性塑造。木兰在寻常生活中就是一位寻常女性,一旦身处非常情境,她超越一般女性的思想就会促使她做出非同寻常的举动。刘向的《列女传》中,这类感召与鼓舞着人性积极向上的女性不在少数,如挺身救父的缇萦,为父复仇的女休,这些女子照耀千古的理想形象的完成,均得益于非常事件的发生。
二、文学表达的赏析 理想女性的形象塑造必然借助其优秀的文学语言表达,这也是《木兰诗》成为文学名篇的原因之一。
二、设计思路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将主题呈现,第二课时将进一步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内容的延续和强化,是后面课时内容的铺垫。
1.第一节课大致了解木兰诗的故事,第二课利用上一节课划分的段落引导学生了解主人公感情变化,从而调节自己的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第二课时主要分析木兰的形象,体会文中详略处理的高妙,学习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