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材依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本文是《孟子》二章其一。

二、指导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第一课时我专门扫除了障碍----- 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本节课通过反复品读,把重点放在体会作品内涵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还需要创新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文本的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熏陶、教育的语文课。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扩大教学容量,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品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体会作者的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难点:

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补充材料

2、布置学生预习新课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熟练地翻译课文。

2、课文列举了哪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辅助法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白板展示)

(三)初步感知文本。(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评价。

2、集体朗读课文。

3、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学生抢答、评价)

(四)研讨文本。(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老师归纳明确)

1、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九、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

3、积累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十、板书设计

          生                     死 论据: 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居 忧

(客观)

   于                         于 逆境造就人才 (道理论证) 安 患

                                    正面(个人成才)----生于忧患 对

论证 (主观) 比 思 意

                    忧                               安                反面(治国)------ 死于安乐 论

证 危 识

                患                             乐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

十一、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也是一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熏陶课。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基于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本单元的教学提示,我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对话,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导引---诵读---研讨----小结---检测---拓展” 的教学方式。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本课学习;接着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在此环节中,我以主问题阅读法,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以一贯穿全文,带动对全文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在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后,设置了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的环节,边小结,教师边板书,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很好地回顾,加深了印象。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将本文观点与平时的诗句积累等联系起来;又联系古今中外历史事例和现实生活,深入地领会到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从而树立了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在学法上采取了学生诵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把《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正向评价、激励学生研究》这一课题贯穿在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情检测、问题探究、拓展延伸等反馈信息,教师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另外,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等方式,在评价中不断地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课堂中时时回荡着掌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着教育。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仅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培养了高尚的情操,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培养了概括、探究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美中不足的是:对课文的品析不够深入,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言。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研读教材,合理优化教学设计,使自己的课堂真正高效,也更加有魅力起来。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