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自《列子 汤问》,是脍炙人口的古代寓言故事。虽然它只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它有三大特点值得教学:一是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又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可读性较强;二是艺术手法成熟高超,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故事生动有趣;三是寓意深刻,它反映了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具备了基本的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并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倒装句式等文言知识能够运用,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为此,教师要善于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民主平等地进行讨论探究。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认识愚公的形象,领会故事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把握人物形象,领会故事的寓意。
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解读经典的能力。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质疑问难,民主平等地进行探究。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诵读课文,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整理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和常用虚词。
3、了解辩论要求及注意事项:①先有正方一学生发言,接着反方一学生发言,依此反复,直至辩论结束。②辩论时不能抢话、插话。③对本方观点提出有力论据者,奖励一颗五角星;对对方学生发言能针锋相对驳斥者,奖励两颗五角星。④根据正反双方所得五角星数目评定辩论胜利方,胜利方每人奖励一颗五角星。⑤所有五角星计入个人平时成绩。
一、导入新课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列子的人,他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他驾着春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这一天,他来到了太行和王屋山附近,目睹了一个怀揣梦想的老人的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件事就是——《愚公移山》
二、明确目标
三、探究新知
愚公要铲平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我们这节课来翻越三座山,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一)第一座山——知字词
1、听视频朗诵,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标出你不会读的字音、注意重点句子的节奏。生读,师订正。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请以《愚公和智叟故事新编》为题写一篇作文。
在教学中,我通过“你敢挑战吗”——翻越三座山(知字词——晓故事——析人物)这一主线贯穿课堂教学,教学思路清晰。从字词句入手,重点抓住“析人物”的环节,成功地串起了对课文主要人物和艺术特点的分析,然后引导学生感悟愚公精神,认识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学生互动交流后的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问题的设置较有层次性,逐步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小组展示”“课堂辩论”“迁移阅读”“寻找现实版愚公”等一系列精心预设的语文活动,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将质疑讨论,交流评价的空间尽量归还学生。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动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展现和发展。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一位学生提出让愚公现在山上种树搞经济,然后再雇人挖山的看法,更是激活了学生思维,引出了更多的看法。这一环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调动学生全体参与的积极性方面,我感觉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方式的运用彰显了一定的作用,在“课堂辩论”环节中五角星的表扬记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表现的潜能。当然,形成性评价的操作需要教师进行周密和整体的规划,要注意数据和材料及时积累和整理,这需要语文老师有坚守的意志和毅力。
然而教学中也发现,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生成的有效性,要求学习主体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品质。大部分学生自主质疑时能积极思考发现、合作讨论、发言交流,他们的潜能在课堂上得到良好发挥和发展。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半步,参与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常常被别人抢走,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或者给机会,也表现不佳,如在订正字音的环节,学困生依然答不上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关注、呵护学困生,通过教学预设的调整和教学生成的调控,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使语文课堂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