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蝉》一文,在单元体系中的角色为课内自读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库伯“学习圈”理论认为,经验学习的第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是“主动实践”,即学习者验证所学概念并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中去,进而完善螺旋式学习能力提升。因此,本课定位为阅读练习课,形式为四个展示,即展示预习固基础、展示初读绘提纲、展示理解析语言、展示品评赏文化。
“课标”同时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展示自我阅读成果,巩固基础知识,运用前两篇精读课文所学的阅读方法,借助注释、旁批、附图、阅读提示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生动说明风格及科学研究精神,激发科学求知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自读课文,“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同时,阅读教学“要重视与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本文出自(部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是第五单元的第3篇课文。在初中教材双线组元的原则下,八年级教材选文时采用了主题组元与文体组元相结合的方式。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主题为文明的印记,选文展现了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文体组元为说明文阅读,学习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蝉》一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名作《昆虫记》节选,位于第五卷的第十四、十七章。文章客观的记录了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科学观察的细致,生动而不乏严谨的语言吸引着读者,尤其是文章对生命的敬意感人至深。
《蝉》选段进入教材后,作为自读课文,放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后面,《梦回繁华》的前面。前两篇文章学习的说明文知识及习得的能力,如快速默读课文抓说明对象、初读理清说明顺序、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事物特征、感受说明方法的妙用、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等,都需在《蝉》教学中练习巩固。而本课学习的借助注释、旁批、附图、阅读提示等阅读文章的方法,及主动质疑、自觉设问式赏析等方法,又要在《梦回繁华》及课外延读中使用。形成从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的认识,激发科学求知兴趣。
当然,实际教学中一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本节的重点训练内容一是略读课文能初通文意,二是借助旁批理解分析,将基础知识的识记放在预习中完成,将感悟科学精神放在理解分析同步点拨。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能借助注释、旁批、附图、阅读提示等展开对文本的阅读;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对文体知识有了了解;通过文字,为前人的智慧与创造深深折服。
存在的问题:1、阅读能力层级(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意)大多停留在微观层级,且严重不均衡。2、学习自读课文的主动性不强,表现出茫然感,对读什么、怎样读尚需进一步引导。3、对前面学习的文体知识的掌握不牢,训练亟待跟进。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难点在于深化对旁批及提示的理解,并形成对文章特色(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关爱生灵的人文情怀)的认识。教学中准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这一环节,并附带设计质疑答疑,展示学生习得成果,教师适当引导。
1、在巩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理清说明思路。
2、借助旁批和提示,理解文本,品味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
4、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即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1、巩固知识学习,理清说明思路。
2、通过自读、批注、合作研讨等方式,理解文本,品味说明语言。
3、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感悟文字蕴含的人文关怀。
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本课教学定位为阅读展示课,要借助多媒体展示台展示预习及课堂成果,利用PPT的音画效果形成一些直观感受,利用PPT补白文体知识,通过学生的绘制知识树形成文本整体认知,小组合作探究中研读语言,以手工制作激发求知兴趣。
(1)学生的预习准备:A、通读全文。B、标注全文自然段。C、完成学案1-4小题。
(2)教师的教学准备:A、制定教学设计。B、印发学案,布置预习。C、制作课件。
(3)教学环境布置:以5名同学为一组,班级形成8个学习小组,分设组长一名。
(4)教学用具:数码展台,多媒体设备、白色及彩色粉笔各一支、20平方厘米正方形白纸40张。
1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PPT,看梧桐树照片,“听”蝉的叫声)
引入:有这样一位彬彬君子,他恬淡寡欲、甘自零落、高洁傲岸,因而美名远播。初唐诗人虞世南赞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就是?蝉
二、展示预习 (预习任务: A、通读全文,了解大意。B、标注全文自然段。C、完成1-2小题。)
1、文化常识:学生展示在数码展台(可以有图片、书本等道具):
(1)、作者简介。(名字、国籍、评价)
(2)、书籍介绍。(书名、主要内容)
(师生的交流: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1、读班级群里的文章,品唐代三篇写蝉文章-《咏蝉抒怀,各表心态》。
2、建议课外再阅读写蝉的相关文章,比如本文作者的《蝉和蚁》《蝉的歌唱》等。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1、自读应当成为单元整合阅读的纽带,架设起精读与略读,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活动、阅读与写作的桥梁,本堂课的设计初衷亦是如此。自读课文的课内学习,学生是自读的主体,而这一主体又存在阅读能力的巨大差异,有时老师的“导”得越多,学习效率却适得其反。
2、语文对话需要遵循文脉,有一个好的“切入点”非常重要。《蝉》的教学中,对话“切入点”还比较模糊。姑且以知识树的建构,为对话文本的打开话匣子,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安排,比较程式化。
3、对话文字不仅需读出信息,还需读出画面、读出情境、读出自我生命体,有些东西意会而不必言传,自读课文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提示的设计,个人认为有些就只是意会即可。
4、一课一得的自读课文阅读,得的是什么呢?在本课教学中有巩固、体验、运用、提炼,如何避免“碎片化”,是摆在我面前的挑战,这一堂课解决得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