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文涉及的各种大自然现象,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感性认识,加之本文很有条理性,语言生动、形象、典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学生通过对八年级上册的事物说明文的学习,已在一定程度上对说明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有所把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和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本课目标。
1.速读课文,快速提炼信息,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
2.理清顺序,品味语言,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3.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难点:
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朗读法。
2.竞赛激励法
3.讨论法、点拨法。
4.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一、出示图片,激情导入
屏幕展示几张组合版的四季风光图片并口述:
燕子呢喃,杨柳依依,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大雁南飞,硕果累累,告诉我们秋天来了;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漫天的雪花诉说着冬天的故事。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和作者 )
二、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屏幕显示: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三、检查预习(投影出示)
1.说一说:“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提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这个题目,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起其他的“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来,浅显易懂,新颖别致,更富有吸引力,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今后也要注意拟题的新颖生动。
2.读一读
给划线的字注音
萌发( )翩然( ) 孕育( )簌簌( ) 销声匿迹( )连翘( )风雪载途( )竺可桢( )
(选一组学生依次读出,出现错误共同纠正,之后齐读两遍)
四、整体感知
赛一赛: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信息, 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准备抢答。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1 至 _ 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_至_段)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_至_ 段)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_至 _ 段)
提示:
如果文章中有语句,就用文中语句提炼,如果没有就自己概括,学会将同类的内容合并。
汇报展示: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
4.例如 :
(1)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农业的发展;
(6)……
五、合作探究
(一)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议一议)
1.全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请说明理由。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展示汇报:
1.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2.四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由主到次,逻辑顺序不可调换。
小结:
同学们要在概括文章段意,把握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学会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品味说明语言(议一议)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提示:1、2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2.体会下列句子中蓝色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展示汇报:
提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课堂小结: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生动形象
(三)判断说明方法,并简析其作用。(辩一辩)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展示汇报:
提示: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屏幕展示并齐读: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
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主——次
说明语言:严密、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