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二、重点难点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还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事实: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有一项是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以来,直到屠呦呦获奖才打破了中国大陆的科学家零奖项的尴尬;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很突出,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四、相关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五、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1976年他与里希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六、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我们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1)《大学》里“格物”和“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二)问题探究

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明确: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格物致知”出至《礼记•大学》。“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观察事物、获得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

明确: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5.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七、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2段):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第3~5段):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层(第6~12段):先从证明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实验精神,然后再从反面论述缺少实验精神给人带来的灾难。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八、课堂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九、课后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十、教学板书

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阐述道理

1.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2.举例证明古代并不重视“格物致知”

3.在当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