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如何认识并改变中国学生缺乏实验精神的现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和“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通过正反论证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
三、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正面解释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