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以和为贵》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创设情景、交流展示等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了解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播放一段,同学们参加足球比赛的视频。
(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和”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二、出示古人论述“和”的句子。
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朱熹有云和者无怪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3.论语正义中有云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三、这几句话都把“和”字与另外一个字进行对比,这个字是“同”字。那么“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呢?
(请同学们欣赏课本剧《郑桓公与史伯》演员上场表演。)
史料记载:史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和”与“同”区别的人。史伯曾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同"是指无差别性的单一事物,如不与另一事物相"和",就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来,"若以同裨(益)同,尽乃弃矣。"指出西周行将灭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即去以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史伯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见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史伯的这个思想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
据《国语。郑语》载,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
(导入“和”与“同”的区别)
(学生们课下排演的课本剧,结合人物身份适当加入动作,让学生领会“和”与“同”的区别)
生:小组讨论,同学们结合剧中人物的语言分析 “和”与“同”的区别。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
四、写一写、讲述晏婴的一段故事。(进一步理解“和”与“同”的区别)
出示: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 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生:写一写,请同学写一段话,把晏婴没说完的话充完整,解释齐景公的疑惑。
(注意转换角色和人称的变化,写在本上。)
教师:同学们写在本子上的话都少了一段类比、比喻和对比的写法,让学生进一步补充进而体会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
生:继续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生:展示,读给同学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