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的积累,九年级的学生对小说的概念,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故乡》创作于1921,是鲁迅依据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经历创作的小说。由于时间的久远和时代的变迁,学生不容易理解鲁迅一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情,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联系环境描写和抒情议论的句子,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小说主旨。

九年级学生对人物形象概括分析已经有了较为大量的学习实践因此对本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会有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学生查找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九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更加精准高效,因此要注意抓住学生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开展探究。

关于对比的写作手法,学生之前的学习也有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但从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对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对比手法的效果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课堂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注意了解他们分析对比手法时存在哪些困难,注意联系文本,让学生体会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并在写作中主动运用。

“故乡”对于生长在都市中的很多孩子来说是概念模糊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故乡”的解释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我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来穗务工的家长的孩子。班级中学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孩子老家不是广州。由于父母工作,学业的繁忙等原因,大多数孩子只有长假或者过年才能难得回一次老家,“故乡”对于他们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话题。因此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小说主旨和故乡这一主题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关于作品

《故乡》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在故乡,他目睹了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生活的境况,心中感到无比的悲哀。1921年,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关于小说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种是“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少年鲜活灵动,活泼刚健,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性格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而中年闰土容颜衰败,动作畏缩,精神萎靡,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变化的因)。

一种是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

一种是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种是“寻梦”的主题。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或因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或为“欧风美雨”所带来的西方现代文明所吸引,纷纷“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但是,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却没有提供他们理想中的精神乐园, “我”依然为生活“辛苦展转”无以摆脱孤独、寂寞的精神痛苦。因此,“我”此番归来,固然是“专为了别他而来”,但确又有“寻梦”的意义。——节选自钱理群《<故乡>:心灵的诗》

因此虽然是年代久远的作品,却很富有现实的意义。学习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课堂的生成性。引导学生联系小说社会环境和议论抒情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阅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加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己的故乡的关注。

2.关于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引导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因此本课教学设计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课前活动和课后写作,加深对故乡主题的思考,以少年视角更好地去关注社会生活,理解世间百态。

3.关于九年级教学

九年涉及学生中考的节点,开展课内现代文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联系中考考点,本课教学设计中涉及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分析,对比写作手法分析,小说主题探究等中考文学性文本的考点,教学问题设计注意梯度和层次。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关注学生阅读真实疑难,注意多倾听学生的分析,纠正并分析学生回答中不够精准的表达。注意渗透细读文本,关注小说社会环境,分析议论抒情句等阅读的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认识,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对比写作手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2分析人物变化原因,理解小说主旨。

过程与方法:

1. 快速阅读,概括故乡的变化情况;

2. 细读文本,圈划关键词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3. 讨论人物变化原因,细读文中环境描写和抒情议论句,理解小说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前采访,课中交流,课后练笔,联系生活体验理解主旨,关注自己故乡的变化。

教学重点:

1. 细读文本,准确分析过去和现在的人物形象

2. 联系文本具体分析,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3. 细读文中环境描写和抒情议论句,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难点:

1. 联系文本具体分析,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2. 细读文中环境描写和抒情议论句,理解小说主旨。

3. 体会文本主题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关注生活,关注自己故乡的变化,加深对深社会生活的理解。

课型:讲读课

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对小说的阅读,小说三要素的复习回顾,小说情节的概况和梳理)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故乡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采访一个同学或老师,(采访内容:你的家乡在哪里,你最近一次回家乡是什么时候,最近一次回家乡你感觉,家乡和记忆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课堂视频导入:播放学生录制的采访视频,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受访者在接受采访时都不觉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分析近期回乡发现与记忆中故乡的变化。引发全体学生思考,受访者的视频是否勾起你对故乡的回忆,你是否留意了家乡的变化。引入鲁迅《故乡》一课,思考“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整体感知:

“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用快速圈划方式,学生对答方式,概括文中提到的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变化。教师小结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关注故乡变化中的人物变化)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五、读者回响:关注故乡

城市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高铁的发展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与此同时,城市农村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和关系的衰落和变迁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又留意到自己的故乡有哪些变化呢?请以《故乡的变化》为题,运用对比手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课后延伸,阅读梁鸿《回到穰县》、张抗抗《远方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