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语文教材同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三顾茅庐》一课的设计以“立德树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教学指导思想,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贯穿到《三国演义》一书中“礼”的思想,从而感受我国儒家文化中的“礼”,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行之以礼。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理论依据,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三顾茅庐”故事的思路,比较“三顾”的不同,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感知作品的写法,获得对阅读、对写作、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内容

《三顾茅庐》一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23课,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智慧的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整体目标为走进古代白话小说,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白话小说,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样、主题的深刻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助于学生理解摇曳的叙事手法,理解人物的形象,感受仁君的礼贤下士,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学生情况

在上课之前,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八年级时对《三国演义》的初步阅读,已经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是作者罗贯中是怎样巧妙地构思“三顾”的情节还不是特别明确,而第三顾中又是怎样刻画出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特点也不是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侧重通过几个任务的设定,让学生补写对联、填写表格、画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波澜曲折、摇曳多姿的情节,学习“摇曳”这一叙事手法,感受仁君刘备的敬贤之礼,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式

比较学习,合作探究,迁移拓展

五、教学手段

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六、技术准备

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

七、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说波澜曲折的情节,据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摇曳”这种叙事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计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学习摇曳之法,并学以致用,构思生活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我国古代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文化魅力,并践行于日常生活。

八、问题框架(可选项)

1、“三顾茅庐”的故事怎样体现情节的波澜起伏?

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怎样写出“等”这一具体行为的波澜与冲突?

3、作者运用“摇曳”之法设置情节和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的礼贤下士是如何体现的?

九、教学流程示意

补写对联,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特点 填写表格,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特点 思维导图,深入分析小说细节特点 明确写法,体会作者巧用摇曳之法 以读导写,试着应用所学摇曳手法

十、教学过程

一、 比较导入,明确目标。

上课伊始,出示陈寿的《三国志》中对“三顾茅庐”故事的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让学生思考诣、凡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比较,引出本课学习重点目标:同样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情节却是一波三折,罗贯中是怎样演绎出如此的效果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共同体会小说情节之美。

二、 欣赏表演,补写对联。

请大家欣赏由同学自编自导的课本剧《三顾茅庐》,一方面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再次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同时也培养了表演者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欣赏完后,请同学补写对联:

史书还原事实之本 小说( )故事之( ),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与史书的不同,同时又对对联这种传统文化再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十一、拓展提高

一、布置作业:拓展联读,写作实践。

1、课外选读《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 、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至少读3个),进一步体会“摇曳”之法。

2、从《三国演义》中再找找巧用“三”的故事,读一读。

3、在生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写你的初三故事。试着运用“摇曳”之法,围绕核心故事,设计一些小波澜、小冲突,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 教师赠语:

文似看山不喜平,配合目标,设计波澜与冲突,文章便显摇曳多姿;

初三似山多起伏,坚定理想,战胜困难与挑战,生活也会摇曳多姿。

十二、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明显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师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上课前,老师根据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疑点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解决疑难。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自制课件。学生阅读与本课有关的《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四到三十八回,对故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梳理。

二是给学生设置了四个任务,让语文课成为做事的课堂,讲理的课堂。

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置思维导图,讲讲自己的初三故事,形式上有个体完成,有合作完成,有全班展示,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感受到了小说从情节到细节的波澜起伏,都是学生在学在做,使语文课成为做事的课堂,讲理的课堂。

三、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并通过任务的设定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刘备的礼贤下士的体现,并由此拓展到儒家所追求的这种社会理想,同时再回到当今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从而引导学生礼待他人的品德。而补写对联、演出课本剧、尝试讲初三故事等又在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合作画讲思维导图,又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感受小说情节与细节的波澜起伏,也是对我们优秀的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