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同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设计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编写的。《家的意味》本框题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目:生命的起居,中国人的“家”。“家的意味”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让学生理解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本单元主要探讨师生之间和父母之间,重在树立学会我与他人正确交往与沟通。前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本课承接上一单元学会与同伴交往,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与延伸,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是前三单元的价值升华,因此,第七课第一框在本册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父母直接关爱较缺乏。他们渴望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有时,不理解父母的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体谅、理解父母的苦衷。对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亲情的回馈是现代独生子女所欠缺的,对于“孝”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和指导。由于他们对事物或观点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尚不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以及所见到的社会现象不能全面分析,容易陷入迷茫和彷徨,经常只看到社会上消极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认识 “家”的意义和“孝”的价值观念,激发对“家”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三、设计思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结合多媒体信息化,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教育活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为主。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家的字义演变》《2016最美孝心少年—向小康》、展示收集成果晒晒我的家规家训、齐唱《回家》等,在课堂对话中探究、思辨、思想交锋交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高学生认识中国家庭文化,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领悟“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理解中华文化“孝”的内涵,培养感悟道理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和确立的情形及承载的功能;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家庭文化。

2.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六、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七、学习方法

体验感悟、小组合作探究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九、课时安排

1课时

十、教学过程

1.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家的字义演变》。最初,我们的祖先是在树上“架木为巢”的。大约7000多年前,他们转到地上盖木房子为屋,并开始驯养野兽为家畜,猪就是人们最早饲养的家畜。后来经过演变,“家”的“猪圈”这一本义消失了,“人的住所”这个含义却保留了下来。随着社会发展,“家”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周代以男为家,以女为室,有家(夫)有室(妇)。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暖、温馨的家。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那么,什么是家庭?今天让我们体会《家的意味》。

师:(1)请用一个比喻描述你对“家”的认识。

(2)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家”的感受。例:我的家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那颜色让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时的灯光,温馨舒适。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十一、作业布置

拓展空间:(多媒体显示)

1、请你结合家庭实际,设计一个《我家的家风建设方案》。

2、完成“21天家校联系”卡片,要求自我记录和家长评价相结合,21天后进行反馈和评比。

3、选择自己熟悉的一门外语,从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词语,探讨中华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义。(拓展空间 )

十二、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概括要点、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知识脉络一目了然。通过板书突出“家”的意味,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领悟“孝”的精神内涵,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十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结合朱熹家规家训,丰富教材资源,积极体验乡土资源的优势。尤溪是朱熹诞生地、打造朱子文化城,思品课堂教学让乡土资源成为源头活水。朱熹家训“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创设教学情境,共同体验感悟。探讨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教师“要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捕捉鲜活的乡土材料,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创新课堂教学。同时多姿多彩,引人入胜的乡土元素和地域特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教育, 培养责任心和使命感。

2、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家,知道家庭的含义,确立的基本情形和家庭的基本功能,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付出,体会家中的亲情和爱心。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思考、体验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同时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教学反思为节选,更多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十四、教学资源

附件一:视频《家的字义演变》

附件二: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 (1)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朱子家训》内容: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勤俭节约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宴请客人时要大方慷慨,不要藏匿留恋不舍。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