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心理,反思并正确处理对异性的情感。
2、能力目标:学会区分“对异性的欣赏和向往”与“爱情”,培养交往的能力。
3、知识目标: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心理萌动,正确处理异性情感,正确理解爱情。
重点:正确看待异性交往。
难点: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是正常现象,学会正确处理异性情感。
本课所依据的课标要求:
1.2 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青春期的心理冲动。1.5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把握原则与尺度。2.3 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基于“性别”“心理性别特征”“性别刻板印象”等知识,让学生在异性交往中“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培养“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设计的深度上,从异性交往到异性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青春阶段萌发的朦胧情感,内容展开依次异性朋友与异性情感,逐层递进。本教学设计立足教材,通过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的一种情景的再现与组织的相关的讨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习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其总的思路便是“情景再现——体会思考——渗透掌握”。
中学阶段,学生逐渐进入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青春期,对异性的欣赏与关注逐渐开始并日趋强烈。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受于传统观念或者舆论压力的影响,可能会误解误读青春期出现的正常情感,因而在内心产生压力甚至自责等消极否定的情绪。积极、准确的引导至关重要。本课立足新教材,体现新知识,引导新观念,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歌曲《青春修炼手册》(课前播放)
教师:一首《青春修炼手册》把我们带入一个关于青春的话题。步入青春期,一股从未有过的心潮悄然萌动,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青春期的心理萌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一份《青春萌动》。(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探讨异性话期待
设计意图:用时5分钟,把生活中的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让学生说出自己期待中的异性形象,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
小游戏:猜一猜是他还是她?(见课件)
教师:看来男生和女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程度地吸引着我们的异性,我们希望遇见自己的Mr.Right.让我们探讨异性话期待,女生说一说我所欣赏(不欣赏)的男生类型,男生说一说我所欣赏(不欣赏)的女生类型。
学生回答(略)
课件呈现:我所欣赏的男生类型是_宽容、幽默、阳光、睿智、稳重
我所欣赏的女生类型是_温柔、善良、大方、亲切、有修养
教师:步入青春期,在异性面前我们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在意自己的形象,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和接受。所以男生女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
第二环节:探究校规谈意义
设计意图:用时15分钟,从探究“最严校规”合理之处入手,让学生体会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探讨合理的建议。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共同体会异性相处的好处,共同探究异性相处的原则。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我们平时可以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体验、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比如,在刚才的教学环节中,我们依据课标要求,设计了重点合作探究、难点创新突破的四个活动设计,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当然对于活动的安排还要贴近学生身边的实际,活动以少而精,不能多而杂,否则,一堂课看似热闹,内容“丰富多彩”,但实际上只能是走马观花,对知识永远深入不了。
除了设计自主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如下的教学安排: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般是依据课本材料列举的类似生活中的材料)自学,然后分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想或提交自己的答案,让同学先探讨其合理性、准确性,并让问题在组内得到初步解决。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给学生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打分,作为过程性评价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课堂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另外,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以学生生活化体验活动为载体,课堂时间把握比较难,而且对教师的合理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实实在在的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青春萌动感情,我们不能扩大但也不要置之不理。有的问题的设置还没有真正引起学生的深思,只是局限于道德说教,没有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资源深入剖析。分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有点散漫不专注,后来才慢慢融入。讲课过程中,学生们不能踊跃参与活动,有点害羞,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在教学效果检测上,课堂的延展性大,作业评价难度也比较大,这也是值得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