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优质课教案下载
《服务社会》一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本框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积极安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围绕奉献助我成长、奉献社会我践行展开学习。因此,教学目的为让学生知道体味奉献的意义,培养其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了解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知道中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
三、学情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等问题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同学基本认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正向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是,有的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与学校、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他们恩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和奉献社会都是很美好、很遥远的事情,作为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再将来服务和奉献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但在实践中表现出为难情绪,缺乏行动力;有的学生以自我保护为由拒绝向深处困境的人提供帮助。基于以上情况,教材设计了“服务社会”的内容,关爱他人是现在公民的基本素养,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关爱对他人,社会和自己的意义,培养学生关爱情怀,奉献意识。通过分析服务和奉献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明确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服务和奉献社会。通过模仿《感动中国》节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在备课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所为了贴近社会发展实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特以《感动中国》为主线,搜集了一些典型案例,课堂教学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索,给学生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欲望,从而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生成知识,升华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奉献的意义,培养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能力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说明服务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提高搜集、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了解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知道中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资源分析)
本节课上课环境是微格教室,为多媒体资源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支持。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对事例的理解更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浸润其中,感受心灵的震撼。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知识点。声影并播,呈现出一个立体的课堂。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你已经多久未被感动了?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颗很久没被感动过的心,就像一朵很久没被浇过水的花。今天会有很多的名字,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感动。他们投身社会,不记个人名利,职位实现崇高的理想;他们淡泊功名,德高望重,用智慧和真诚书写世纪沧桑。他们牢记社会责任,情系祖国、情系人民,服务社会。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感动中国》——服务社会专场,解读榜样力量,践行社会奉献。
老师: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活动一:看视频,讨论并回答问题
感动中国节目视频——【好心人“炎黄”:张纪清】?
问题:”炎黄”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共鸣,在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王敏纷纷点赞。大家被这个平凡的老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深深感动。
(1)张纪清老人何以感动中国?
因为他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不言代价与回报地承担社会责任,等等。
(2)张纪清老人的行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积极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老师:张纪清老人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不言代价与回报地承担社会责任,他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彰显个人价值。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享用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一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使学生认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老师:有一群人默默的为社会做着贡献,不留名,感动印象: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活动二:听故事,分享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