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1、本次课使用教材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创新永无止境”,本框由“创新强国”和“万众创新”两个目题构成。
2、本框是第二课的重要内容,它从国家战略层面探讨了创新的话题,是上一框题《创新改变生活》的深入探讨,同时本框题也为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和整个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做了总结性探讨——创新是强国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永无止境,追求富强的步伐永不停歇。
当今社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九年级学生在充分享受创新成果的同时,对自身担负的创新使命缺乏深刻的认知,存在“不想创新、不需创新、不敢创新”的认知误区和行为缺失,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引导学生认清当前我国的创新现状,认同国家创新强国的战略部署,在充分感知过去的创新、赞叹当今的创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思维力和行动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情感认同:增强学生对创新强国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感。
(2)态度明确:明确自己是创新的践行者而非旁观者。
(3)价值观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搜集第一、第二届数字中国峰会创新成果的相关资料,感受创新的过去式、进行时,掌握信息搜集、选用和整理方法。
(2)在小组合作探究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尝试承担创新未来的使命。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
(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3)教育对创新的重要性。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及未来的发展道路。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使命感。
1、教法: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2、学法:研究性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本、黑板、视频、图片、图表
由于本课题《创新永无止境》是从时间维度探索中国的创新之路,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以创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主线贯穿整节课;以“创新如何为数字中国赋能?”为中心议题,由“创新在身边”、“创新在路上”和“创新在未来”三个部分组成,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已享受的创新成果,正确认识国家正在进行的创新步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中国未来的创新之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领会到教育之于创新,创新之于强国,少年之于创新强国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享受前人创新成果的同时,应不忘背负国家未来创新的使命。
在素材的选用上,本节课坚持生活化、本土化、时政性原则,充分挖掘最新的本土素材、校本素材,将国家上层建筑层面的创新战略“落地”到学生城市生活、校园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得学生在议题探究过程中会说、想说、敢说。整堂课围绕“数字中国”这一中心素材,横向呈现两届数字中国成果展的科技创新产品,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过去之创新之于现在,展望当前之创新之于未来;纵向深入挖掘第二届数字中国峰会中的素材信息——数字中国成果展及《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喜忧参半的现状,认同国家创新强国的战略布局,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突破当前我国创新困局的关键因素——教育,以此为突破点再次紧扣议题,深入挖掘素材,以本届数字中国的重要成果——“智慧校园”为引子,以本校新校区建设为载体创设分议题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十一中新校区“智慧校园”建设建言献策。最后,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创新,让创新为数字中国赋能。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最大化利用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
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提前预习课本第二课第二框《创新永无止境》的内容,思考我国当前的创新现状如何?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查找资料,了解第二届数字中国峰会中展出了哪些“黑科技”?你最期待哪些“黑科技”能够广泛运用?与同学分享。
3.阅读《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等媒体关于我校新校区建设的初步构想,思考:有哪些科技创新能用于我校新校区建设?
导入新课
【引入议题】
创新如何为数字中国赋能?
【明确主线】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逻辑主线:
1.创新在身边。
2.创新在路上。
3.创新在未来。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在享受前人创新成果的同时,也对国家创新的未来担负着责任,因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发扬创新精神,为数字中国赋能。
本次课以“创新如何为数字中国赋能?”为中心议题,横向以创新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主线,纵向从上层建筑到具体实践剖析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使得创新为数字中国赋能。从总体上看,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尤其在“建言献策”活动中,学生思维极度活跃,创新思维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
但是,本节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衔接不够自然流畅,课堂讨论环节活跃有余而秩序欠佳,需进一步努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