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结合我校“自主体验,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历史教学主要采取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学习的。在本节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人,探究问题的创设人。在教学过程中,用情景作为线索,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中“史料实证”的意识。
本课内容为2016年人教版《中国历史》7年级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它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二课时。在中国历史中,秦汉时期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秦朝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续时间长,出现大一统的治世局面的稳定时期。秦汉时期的中国更是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灭亡于公元前207年,仅存在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很短暂却影响深远的王朝。秦朝的建立,在本单元第一课已进行过学习,这套体系完备,涵盖中央及地方的专制主义中央体系看似坚不可摧,所执掌的政权为何仅仅存在十几年就走向灭亡?这就是本课所要探讨的。
本课教学重点为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对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群众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后,会对后面学习相关类型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通过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秦的暴政,是学生认识到,这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陈胜、吴广起义的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统治树立了榜样。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分析:7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充满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也具备接受系统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还不够深刻和全面,所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史料探究认识到,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教学资源:导学案、多媒体资料、自制ppt课件、古籍史料等
学案中设计的知识预习、合作探究、检测评价等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史料及问题的探究,通过完成导学案达到让学生参与的目的。同时通过检测评价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完成教学反思。
多媒体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加深印象。在ppt中将史料呈现,利用史料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分析能力。
(一) 导入部分
出示陈胜墓,进行简单介绍:这是河南省著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景点,位于河南省永城市的陈胜墓。这里纪念的人叫做陈胜,他究竟有何重大的行为令后世铭记,相信通过这节课,大家会有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旅游景点,引入本课,认识本节课的主要人物。]
(二) 处理前置作业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将答案整理在学案中,小组合作进行对照,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思考问题:本节课我们会学习到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前置作业部分主要是采取填空的形式,令学生在课前对本课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通过小组对照扫除预习中的问题,再对本课内容进行初步概括。]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赋税沉重
徭役繁重
秦的暴政 刑法严酷 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之争
焚书坑儒
秦二世统治残暴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豪迈之言出自于哪位历史人物( )
A.秦始皇 B.陈胜 C.吴广 D.刘邦
2、秦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将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秦朝灭亡 ②陈胜吴广起义 ③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斗争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3、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故事。将下列成语前的序号与相关
的历史故事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①破釜沉舟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④楚河汉界
a、陈胜吴广起义 b、巨鹿之战 c、楚汉之争 d、鸿门宴
A. ①-b ②-a ③-d ④-c B. ①-b ②-a ③-c ④-d
C. ①-a ②-b ③-d ④-c D. ①-b ②-d ③-a ④-c
4、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以信息点的方式写出你推断的依据。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信息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