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历史教材同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三、学法指导

知识要素学习法:学习秦末农民起义要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比较分析法:比较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在秦亡前后的变化。可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加以分析、化解。

史图结合学习法:利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用彩笔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标出巨鹿和陈的位置。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通过历史短剧大泽乡起义的表演再现历史,创设情境,营造历史氛围,让学生感知历史、思考历史并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历史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师启发、设置问题、总结评价下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以培养其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2017两会期间的视频《人民代表习近平》,提问: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小结:习总书记之所以如此深入基层,关心老百姓,其实就是为了得民心,民心对于国家的治理究竟有多重要呢?让我们齐读标题,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探讨民心的重要性。

本课我们将从:

1、暴政——失民心2、起义——得民心 3、争霸——民心向背 三个子目进行学习。

第一子目:暴政——失民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秦朝的统一,那么这个王朝最终有没有如秦始皇所愿,千秋百世的传承呢?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探寻秦朝昙花一现的原因。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和导学案,分析当时的秦朝究竟存在哪些现象。

教师四处走动,并提示学生要在导学案相应的地方做好记录。

请同学们在导学案 或者教材找出证据,证明你的结论。

OK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呢?有请这位同学,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看看是否需要补充。

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存在什么现象?

(生:繁重的徭役) 理由:免费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

徭役:官方规定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

那材料二和三分别又反映的秦朝的哪些现象呢?

(生:赋税沉重) 理由:20倍于古

(残酷的刑法)

在秦朝,稍有不慎就触犯法律,而且一人犯法,亲戚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因此在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也随处可见的刑具之一铁钳。)

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刑法使老百姓的身体遭到极大的摧残,然而秦始皇却认为,仅仅控制人民的身体是不够的,想要真正的控制人民,还需要控制人民的思想。

请看材料四和五,又分别反映了秦朝的哪些现象?

(焚书坑儒) (秦二世更加残暴)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六、板书设计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二、陈胜、吴广起义

1、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杀秦军→→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天下响应→→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2、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注意学法指导、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如“如何学习农民起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五要素三部曲从原因、经过、结果、意义等几个方面自学该目内容。让学生通过表演历史剧的方式,既体验了历史,充实了相关历史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该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学生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够紧凑,导致课堂前松后紧,拓展、巩固时间偏少,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课堂磨砺中,更好的处理学生活动与教师分析释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