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2)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2)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3)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2.学情分析(略)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写调查报告:中医与生活
调查形式:走访老中医或看观看相关电视节目等。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二、张仲景和华佗
三、司马迁和《史记》
四、道教和佛教
本节课我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解两汉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并使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进入第一主题:造纸术的发明。在讲解造纸术的由来以及改进的过程,我根据多媒体上的图片,课本中的小材料以及造纸的动态过程,适时的提问,向学生强调三个内容:第一,造纸是西汉时我国发明的,西汉时候的麻纸由于质量差产量低不适合普遍书写,因此才会改进造纸术,第二,蔡伦在改进造纸术具体改进在原料方面,由于造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第三,演示动态的造纸过程,强调虽然今天造纸厂使用比较先进的机器生产,但是造纸的基本程序没有太大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的自主讲述,设计图片情景,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能掌握造纸术的发明改进过程)由于我国的造纸术优点突出,世界上大多的造纸术大多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请同学们思考: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历史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最后总结造纸术的发明,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进入第二主题:张仲景和华佗
请同学回答大屏幕的几个问题:1、两汉时期有哪些成就哪些名医?2、张仲景的医学贡献有哪些?3、华佗的医学成就有哪些?(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现成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不仅是医术还有医德,通过上台展示五禽戏,使学生体会五禽戏强身健体的作用。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进入第三主题 司马迁与《史记》
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的画像,简介,和“人固有一次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名言。
角色体验活动: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汉朝,根据大屏幕上的材料以及三个情景设置,请同学讲解,感受司马迁刻苦,坚毅,严谨,秉笔直书的精神。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得出结论:司马迁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由衷地对司马迁的“刻苦发奋,秉笔直书,踏实严谨等”可贵精神表示钦佩。
进入第四主题----佛教与道教
回答问题:
1、道教的创始人是谁?教义和传播方式是什么?
2、佛教起源哪?创始人?教义是什么?
3、为何佛教能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并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
4、佛教传入的影响?
(设计意图:历史的学习要为政治活动而服务,现在国家倡导宗教自由,不得强迫青少年信奉宗教,因此我通过问题,简单的使学生了解对两汉的宗教的基本史实,不作为深入了解。)
本课的内容不多,但逻辑性不太强,如何呈现给学生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具有逻辑性的课堂,就必须寻找一个线索将课本重新编排。所以我用分层教学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这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