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戊戌变法》是部编版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内容。本单元包含四课内容,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它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并对教育近代化、思想近代化产生深远影响。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戊戌变法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共同构成中国人抗争与探索这一主线。学习本课教材,有助于加深对该主线知识的认识、理解。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历史的能力;但历史知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缜密,对知识掌握不够系统,不能准确、科学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科间的链接上也达不到灵活贯通。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 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意义。(2)光绪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比较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战,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梁、谭等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1)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2)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
(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不同之处。
情景设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 具多媒体,课本,资料图片
导入新课:(3分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37分钟)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6分钟)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生:齐读后回答设问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
生:通过讨论,集体回答设问。
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组回答。
1.通过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选段让学生感受责任的重大。
2.提高学习兴趣。
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注意专业术语的科学运用;强调答题准确,注意语言组织。
结合同学的答案按得分点给分,提高得分意识。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1.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变法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