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掌握阅读教材、归纳信息的能力。
(2)理解、分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提升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3)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对比,激趣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引导学生从图片中增强观察力,从文字中提炼关键词,从视频中挖掘信息点,培养学生获取、分析、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培育时空观念意识,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3)结合图片集,对比不同国家和人民对待历史和战争的不同态度,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激发学生“谴责战争,呼唤和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重点:(1)七七事变;(2)南京大屠杀
2.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本课选自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分为四目: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而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南京大屠杀则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痊愈的民族伤痛。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厦门市初二年学生,通过课前访谈、已有课程的教学反馈得知:
1.学习起点:学生经由影视作品、课外读物以及网络等途径对本课涉及的抗战历史已有所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历史理解、分析的方法。
2.学习风格:学生还处于感性认识为主的阶段,冲动型认知方式居多,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而由于近几年来抗日剧的盛行以及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对抗日历史的学习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这些均有助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自制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文资料
多媒体播放系统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对比:《卢沟晓月》与《卢沟烽烟》,《近代上海》与《轰炸后的上海火车站》,《六朝古都》与《屠·生·佛》(1937年南京大屠杀)(李自健作品)。
【导语】到底在1937年发生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回顾那段悲壮的岁月。
【出示课题】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观看】感受图片的强烈对比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通过图片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势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山河破碎——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7.7
1.原因
2.经过
3.影响:(1)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开始。
二、共赴国难——淞沪会战 1937.8-11
三、民族之殇——南京大屠杀 1937.12.13
四、世界记忆
本课以“记忆1937:兽性、人性、血性的交织”为主题,以子弹飞行轨道为时间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尊重历史时序性的基础上,整合教材,设计“山河破碎”、“共赴国难”、“民族之殇”、“世界记忆”四个模块,启发学生从生动直观的资源中观察、思考和感悟历史的内涵。
亟待改进的:材料多,环节紧凑,应适当再精简,并控制授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