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学生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土地改革的内容认识到土地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大块:土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土地改革流程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土地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其承接上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回顾有关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材料:《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2.学生思考回答:妈妈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你想知道土地改革的情况吗?
二、讲授新课
(一)土地改革原因
1.展示数据材料:
(1)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所占农村人口比例VS占有土地比例);
(2)《半夜鸡叫》小故事《梁守财看冬瓜》
教师提问:由上述材料,你估计当时农村里的大多数人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提示:过着这种生活的根源在哪里?----封建土地所有制
学生思考回答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原因)。
2.展示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土地改革分布示意图
学生思考回答原因2: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二)土地改革概况
1.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图片,读课本,说说土改概况。
提示:地区、法律依据、具体内容
2.展示图片:《斗地主》和《烧地契》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改革篇)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进一步细化课堂,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