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历史教材同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二、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改革与解体。

三、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

四、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并适当进行情感教育。

五、教学形式及手段

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苏联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但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解体的?为什么会解体?它的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这是我们要通过今天这节课来学习和了解的。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知识结构图自读教材,并在知识点在书上找到划出来。

1、教师提问:苏联的历史上有两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学生思考回答:二战前,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国”发展为“多国”。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二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图片

2、教师提问: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回答:东欧的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拉丁美洲的古巴。

教师引导:东欧国家几乎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国为遏制社会主义向西发展,在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冷战形成后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什么组织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上的援助,并把东欧各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学生思考回答:苏联同东欧各国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教师补充:“经互会”实际上是苏联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教师提问:东欧各国共产党有自主权吗?

学生思考回答: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多媒体展示中苏建交、毛泽东访问苏联的图片。

4、教师提问:中苏建交,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教师引导:1953年,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但也留下了制约苏联发展的桎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对苏联有用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多媒体展示材料: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教师提问: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

学生回答: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4页,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养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七、达标检测

多媒体展示材料: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教师总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柬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