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11课标版《 有余数除法》优质课教案下载
教学过程
一、突破思维定势,引出有余数除法
1.基于经验,动手操作。
谈话:这儿有10根小棒,如果要把这些小棒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摆法:(1)每份2根,分成5根;每份5枝,分成2份;每份1根,分成10份……
组织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直观图:
[说明:前面学习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都局限于把物体正好分完。这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本课学习的起点。本环节教师精准地调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展开教学,为有剩余现象的学习孕造了学习氛围。]
2.突破定势,感受新知。
谈话:把10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每人分2根,分给5个小朋友,也可以每人分5根,分给2个小朋友……可为什么不每人分3根呢?(因为每人分3根,还有剩余的,分不完。)
谈话:10根小棒,每人分3根,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动手分一分,看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完成操作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法。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分法,分别进行如下引导:
第一种: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根。)
第二种:
提问:你是这样分的?
再问:其他小朋友对这种分法有什么想法?(剩下的4根还可以再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出3根的1份。
3.比较交流,感受不同。
比较:请同学们把这种分法和前面的两种分法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三种分法的直观图)
小结: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都是正好分完,也就是没有剩余;而今天在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时,遇到了分不完的情况,也就是有剩余。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说明:很多时候,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往往是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而导致思维断层。本课中从正好分完到有剩余就是学生的思维断层。要触摸真实的学情,就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断层处想问题,“为什么不每人分3根小棒呢?”如果“每人分3根,结果会怎样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问出的是学生的困惑,同时也问出了研究的起点。]
二、操作比较,认识有余数除法
1.体验不同情况的平均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