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六年级下册《 反比例》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7~48页《反比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体会两个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条件,掌握反比例关系式。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3、使学生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三、教学重点:
反比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五、教学准备:
表格、课前调查、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理念:
记得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叙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其实,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因此,我在教学时就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采用大量的情景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并提高了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课件出示)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引入新课。
师:我曾经问女儿,为什么你用10元钱去买每支2元的笔比买每支5元钱的笔买的支数多呢?她不屑一顾地说:“买便宜的支数多嘛,这还用问?用除法算一算不就知道了吗?”同学们,这个问题对你们来说也是极其简单的,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比例”这个内容里,该如何来解释呢?今天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寻找它的解释。
(三)、探究新知。
1、情境描述。
让我们一起看如下事例。
事例一:换零钱。
将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换成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各能换多少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