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有趣的平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2013教育部审定)六年级下册第六章《整理与复习》第五节《综合与实践》最后一课的内容(第111—112页),也是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后一节内容。这是一节实验课,表面上看教学内容很单一,但认真分析,承载很大的教学任务。授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悟出平衡规律,初步认识杠杆原理;通过杠杆原理拓展,让学生了解杠杆原理存在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又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通过杠杆原理的实践应用,领悟出平衡规律与杠杆原理存在内在原理的一致性。其次,还存在一个隐性的重要教学目的:那就是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升入中学阶段学习打基础。在平时生活中做到,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要学会观察分析问题,只要做有心人,必然有所收获。因此,授课老师对这节课作了如下设计: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老师讲述古人们用杠杆从事劳动生产、生活,到平衡规律被发现这一过程。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杠杆 撬动和搬运重物 撬动地球 平衡 规律,使学生认识杠杆与平衡规律有关,揭示出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平衡规律。故事中提到杠杆有“魔性”、能撬动地球,给学生提出了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杠杆原理存在数学问题及应用埋下伏笔。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分四个步骤:感受平衡现象;实践猜想平衡规律;实验探索平衡规律;实验验证平衡规律。每个过程精心设计,让学从生活中了解的平衡现象开始,逐步感悟平衡规律,即杠杆原理。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掘的过程。三、拓展认识,了解运应。通过杠杆原理两个内容的拓展,让学生认识杠杆原理中存在的两个最主要的数学问题,揭示出将这两个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的原理:一是杠杆原理中存在的正比例,让学生认识杆秤的制造原理,学会了用刻度数计量物体的重量;二是利用杠杆原理存在反比例,让学生认识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制造出多种工具,撬动和搬运重物。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通过两个例题进行具体说明。例1为认识题,让学生了解杠杆原理的广泛应用,并从这些应用中让学生领悟出平衡规律与杠杆原理存在内在原理的一致性。例2为计算题,使学生将应用从抽象转入具体精确的计算。五、小结全课,激励学生。学生主要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小结,而老师主要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小结,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规律,从科学规律中认识数学问题,又将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同时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学习内容,更要了解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中奇特的现象,只要肯攀登,就会有更多惊喜发现。也能成为科学家。
由于这节不仅是实验课,而且是一个科学规律发现、认知的过程,内容多,学生操作时间相对长,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授课老师制作了40张多页面PPT,根据需要,有的还制作了动态效果, 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设计了《学案》,上课前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过程中,需要观察、回答、操作、记录、思考、认识、计算的问题,学生学习有目的,操作活动有内容,观察、思考、认识有针对性,记录、计算有地方填写。并且对整个课堂回放有很深的印象。
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采用探讨,合作交流的方法,将30名同学分成6个小组,活动操作过程有个人独立感悟的过程,如“感悟平衡现象”,就是要求每位同学都用直尺亲自体验,感知。也有组内合作完成的,如“实验探索平衡规律”,就是利用平衡尺组内五个同学共同协作完成。同时,也开展了组与组之间合作,如多个数据的实验操作,采用一、二、三组用相同实验单,四、五、六组用相同实验单。活动结束后,其中一个组汇报,另二组核对,最后将全部数据综合起来。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有亲身的体会,而且学会了协作,有了协作意识。
《有趣的平衡》这堂教学课的设计,作为授课老师本人,力求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否真的如愿,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肯请师者谅解,指正。谢谢!
《有趣的平衡》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2013教育部审定)六年级下册第111—112页《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这一平衡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2、学生通过发现杠杆原理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一是当“左边的刻度数和右边的棋子数保持不变”时,“右边的刻度数与左边的棋子数成正比例”这一数学关系,找出了杆秤的制作原理,从而知道用刻度数记录物体的质量和重量。二是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保持不变”时,“右边的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这一数学关系,人们在生活中制作了杠杆工具来撬动或搬动重物等,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
3、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力或重量、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4、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拓宽学生思维视野,丰富学习经验。
5、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平衡规律的探索。
教学难点:
1、体会平衡规律与杠杆原理内在的一致性。
2、了解平衡规律存在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PPT课件、直尺、简易杠秤、棋子、塑料袋、平衡尺、《有趣的平衡》学案(包括小组活动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先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细听,仔细观察,随后回答老师的提问。
师:很久很久以前,古人们总是用肩扛背背的办法搬运东西,对于一些重的物体是无法搬运的,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聪明的古埃及人开始使用杆杠撬动和搬运重物,当时没有人能说出这个道理,人们把这种现象叫“魔性”,又过了1000多年(公元前200年前),古希腊一位学者,见到这种现象,他不相信这是“魔性”,通过做几何对称图形平衡研究,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说了一句惊人的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老师边讲故事,用PPT3—4展示相关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