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14课藏书票》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用途
藏书票是供藏书用的,其最初的功能和藏书 印章 一样,属于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通常藏书票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Libris,意为“我的藏书”。最早的一张藏书票是1470年由 德国 人Johannes Knabensberg制作的,署名勒戈尔(Lgler),由一款画有 刺猬 衔着野花脚踩落叶的木刻画构成。
不过类似这种图画构成的藏书票,在早期是极为罕见的。一直到17世纪末期,藏书票多以表示贵族身份的纹章作为图案。由于当时只有贵族或 修道院 才收藏得起书籍,纹章藏书票往往象征权势和地位,并不流行。如17世纪中叶,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以两头 狮子 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纹章为图款,是典型的纹章藏书票。
中产阶级 也都收藏图书,藏书票也就平民化,由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藏书票趋向个性化,也更追求艺术的意味,如18世纪中叶 英国 布利牧师以自己书房一角的书堆作为藏书票的构图,表示收藏者的一种情趣。这个时期还时兴寓言形式的藏书票,似乎要寄托更多的文化旨趣。如荷兰画家迈克尔·伯格斯设计的寓言票,所绘是一对天使骑在凶猛的 老鹰 背上,一手抓住老鹰,一手护卫牛头,其寓意耐人寻味。
藏书票的黄金时期出现在19世纪的下半叶。 欧洲 的文人几乎都自己动手或请人设计属于个人的藏书票,有些书店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藏书票。当然藏书票的审美风格也有时代性。当工业革命的巨浪铺天盖地冲击欧洲各国时,人们厌烦机械的僵硬的几何图案,于是以弯曲变化的 植物 枝叶为构图的藏书票便得以流行。如1897年 德国 人克莱朵夫设计了以蒲公英和野花作为背景,加上飞翔的天使的藏书票,那流畅的笔触传达着浪漫主义的韵味。所以藏书票的发展,经历了由纯粹实用性到逐步注重个性化和艺术鉴赏性的一个过程。
发展历史
明治维新 后出现的藏书票与传统的浮世绘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中国的藏书票是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的。 鲁迅 倡导的版画创作运动推动了中国藏书票的发展。木刻家 李桦 组织的现代版画会在进行版画创作的同时也创作藏书票。1935年出版的《现代版画》第9期即为藏书票艺术品专辑。 郁达夫 非常喜爱藏书票, 唐弢 也广泛搜集藏书票,在其所著《书话》一书中收有陈仲纲等刻的藏书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藏书票研究会成立,参加了国际藏书票双年会。1987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藏书票展,中国的藏书票曾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中国传播
至于国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书票,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书房搜寻图书,满地都是线装书,还有宝剑等饰物,颇有古风,上署“关祖章藏书”五个字,大约是1914年前后制作的。另有戏剧家宋春舫使用的藏书票,标示有“褐木庐”书斋名,也带传统文人的情味,估计是上世纪初制作的。二、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如 叶灵凤 、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不过,在中国,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娱的玩意儿,较少流传。直到近年,才陆续有一些刊物零星介绍过藏书票知识,并出版过一、二种有关藏书票的集子。
台湾藏书家 吴兴文 在1913年《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中发现一枚“关祖章藏书”书票,画面为一头戴方巾的文人,在一大堆书中秉烛夜读。票面设计精致工巧,充满中国古典文化气息。国家图书馆从馆藏《京张路工摄影》集(约1910年初出版)一书封里页,也发现一枚同样的书票,后者证明“关祖章藏书”书票制作时间最迟在1910年。广西人 关祖章 ,留学美国归来,曾在当时的交通部任职,他受西方文化影响,喜欢藏书票,可能是最早使用和制作藏书票的中国人。
一些传教士、西方学者和外交官也随书籍将藏书票带到了中国( 上海图书馆 就有收藏证明)。
1933年前后,著名作家叶灵凤、诗人 郁达夫 等人开始注意和推介藏书票,“凤凰”藏书票就是叶灵凤手笔。
1934年,李桦创办“现代版画研究会”,在其会刊《现代版画》第九期专出了藏书票特辑,这是中国第一个手工拓印本藏书票集。鲁迅先生曾托日本友人从日本购买过藏书票,许广平就在使用。
1930年代之后,藏书票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80年代初,文化复苏,藏书票再次兴起。美术界一些藏书票作家和理论家们认为我国也应该有一个藏书票组织,于是由中国美院版画系负责人 梁栋 先生首先发出倡议,中国第一个藏书票研究会(现称为“中国藏书票艺委会”)于1984年3月16日在北京成立了,李桦为顾问,梁栋为会长。1986年中国举办了首次藏书票展览,展出作品千余枚,在全国反响甚大。
1984年春,“上海书展”要到香港展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版界的一个大举动,因而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有人提议请名家为书展创作一幅画,印成宣传品现场赠送,扩大影响。 杨可扬 先生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著名版画家,他欣然接受约请,不久,一幅“水清鱼读月”小版画作成。老画家驾轻就熟的创作构思、属意读书的典雅寓涵、正对展览的书卷气息,更有他鲜明个性化版画技法的感染力,打动的不只是读者,香港的版画同仁也喜爱这件作品,还在他们提议下添加了藏书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标识,成就了可扬先生第一枚藏书票作品。这枚起点很高的藏书票处女作印行后广受欢迎,觅得者引以为幸,也由此把老画家兴趣带动了起来,迈步进入了这块版画耕耘的新垦地。
之后,各地藏书票组织也相继成立,办展、交流、出刊,把中国藏书票创作和收藏活动搞得热闹起来。中国藏书票同时介入国际交流,1987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书票联盟”。
2013年3月,大收藏家 马未都 表示在国外搜集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藏书票,准备在国内各地建立专馆。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消息将有望促使藏书票这一颗珍珠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