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地理教材同步鲁教版必修二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必修二《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实际交通线路,理解交通线的布局原则,知道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学习有用的地理,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指导生活。

2. 通过青藏铁路建设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今年高一学生基础特别薄弱,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偏低,缺乏基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节奏要慢,多引导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1、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建设与发展的因素;2、交通运输线路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教材p93课文,问:交通运输线包括哪些?(公路线、铁路线、管道线、航空线、水运航道线)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各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欣赏青藏高原的美景和歌曲《天路》。

教学过程:青藏铁路线的建设

视频中播放的图片和歌曲,指的是?(青藏铁路)我们今天就通过青藏铁路的建设来学习交通运输线的布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94,读图4-2-4青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是指从青海省的西宁到西藏的拉萨,全长1956千米,2006年7月全线建成通车。实际上,青藏铁路分两期完成,一期是从青海省的西宁到青海省的格尔木,早在1979年就已经通车,为什么当时不把铁路一次直接修到拉萨呢?(引导学生说出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

那么从格尔木到拉萨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需要现有的科技做保障呢?请同学们看青藏铁路线图,从格尔木到拉萨经过哪些地形区,跨越哪些江河?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1、青藏铁路经过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低,终年严寒,导致多冻土;同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含量不足;结合高寒缺氧,让学生做活动,握住鼻子不呼吸,体验氧含量不足的感受,并通过材料(课件展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描述材料)了解青藏高原上高寒缺氧的后果,进一步让学生对比青藏铁路建设者为建设青藏铁路所做的贡献,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青藏高原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物种单一,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青藏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世界性的三大难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因此工程量大,修路成本高,那么为什么还要修青藏铁路呢?

请同学们通过中国铁路线分布图并结合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讨论:修建青藏铁路有哪些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合理布局交通线;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等,此处由于学生的基础弱,需要加以引导分析),由此说明,青藏铁路的建设,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在现有的科技保证下,克服了世界性的三大难题,从而使青藏铁路创下了许多世界之最。(让学生看课本了解青藏铁路创下的世界之最)

现有的社会经济决定要修进藏铁路,但进藏铁路可以有多条(青藏铁路、甘藏铁路、川藏铁路、滇藏铁路),课件图片展示进藏铁路线。为什么要选青藏铁路,而不是其他铁路呢?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呢?同时让学生看课本p95表格,讨论最终选择青藏铁路的原因是什么?(从自然因素考虑具体的路线选择),并结合楚雄本地实际交通线,讨论影响交通线的因素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分小组交流讨论:

1、进藏铁路为什么最终选择青藏铁路?(要求从造价、工程量、线路经过哪些地形区、地势高低起伏,经过区有哪些地质灾害,跨越的江河等方面进行讨论)

2、结合我们楚雄的公路线来谈谈公路线的区位因素:

?? 1)决定因素:

?? 2)保证因素:

?? 3)选线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具体选择从地形、气候、水文、地质条件来讨论满足修公路的要求是什么。

3、结合楚雄龙川江为什么不能通航,原因是什么?来谈谈满足通航的条件有哪些?(提醒:从地形地势、气候等方面来谈)

4、结合知识窗来谈谈欧洲水运发达的区位优势是什么?(从经济发展水平、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来谈)

讨论完成后,由学生交流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决定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而在具体选线时要考虑自然因素,在克服不利自然因素进行修路时要靠科技做保障。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青藏铁路的布局,让学生理解影响交通线的区位因素,总的来说,比较满意,达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但由于对学生基础过于薄弱,学生活动方面不是很积极,上课时间把握不好,课堂测评没能完成,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

课堂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