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鲁教2003课标版《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目标】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理解导致自然灾害危害出现差异的原因;
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从中获取探究的快乐,感受地理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最新地震现场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关注。
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通过教材P46图3-1-1 非洲的粮食短缺图,请学生描述1990-2001年间非洲大陆粮食短缺状况的地域分布,以及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回答,回答者奖励)
通过表3-1-1,分小组讨论问题并引导回答,最终得出结论——各种灾害的发生率在地理分布上有很大差异。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P46-47内容,在学案上填空:具体有哪些灾害种类发生在哪些地区?然后请同学给大家展示。
灾害种类分布原因干旱非洲、西亚副高、信风带控制,降水少台风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靠近西北太平洋台风源区洪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地震、火山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周边的一些国家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活动强烈
【过渡】:我们常说祸不单行,灾害发生一般不是单一出现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往往具有带状或面状分布的特点。
我们一般把灾害集中分布的带状地域称为灾害带,灾害集中分布的面状地域称为灾害区。那么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就是地震带,世界上经常发生地震的地点一般都集中在一些带状区域。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形成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四条主要的地震带,用字母ABCD表示,请学生连线。
不光是地震带,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个巨型的灾害带上,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北半球20°~50°中纬度灾害带。让学生自己在学案上填,然后展示或念出来。
灾害带灾害种类原因环太平洋灾害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等板块交界地带,靠近台风源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干旱、低温、风沙天气山地集中、气候复杂多变,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做几道题巩固。
【过渡】中国自然灾害损失高于日本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观看视频回答,老师稍微提醒)
二、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
一般而言,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总体而言,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呈现极大差异。在世界各大洲中,亚洲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不同区域灾害危害程度不同呢?(停顿,看学生反应再继续道来)。可以从自然和人文地理背景视角分析。自然地理背景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水文等条件,这些自然因素决定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比如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因而这些区域地震活动强烈,这几年频繁发生地震。人文地理背景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决定了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是灾害危害强弱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经济水平越高,灾害易损性就越低,经济水平越低,灾害易损性就越高,因而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往往是灾害的首要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