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章节复习与测试》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1.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结合某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教材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过本课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多的探究学习经验,能够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建成,知识的运用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三学生关注的是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这一总结性的知识具有较浓厚的的兴趣,为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设计思路
从2011年福建文综第37题探究导入,让学生懂得分析地理环境特征要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的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如分析西北干旱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画出“西北地区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链图”。通过对比和分析,寻找共性和差异,得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结论。再通过“东北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后,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若干个案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和表现;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能举例说明各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通过材料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中各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地理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八、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法、思维导图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九、教学过程:
【探究导入】
(11年福建文综)
37.(37分)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7分)
(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