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章节复习与测试》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课标解读】
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确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是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于发展》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故具有承上作用;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除场地和水源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不大,这使得工业生产在区位旋转式比农业灵活得多,也复杂的多,故具有启下之意。
第四章,共分三个小节,第一节至第三节由小及大,层层推进。第一节主要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介绍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二是工业聚集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理联系的主要形式。第三节在第一、二节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和对比的方法,理解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及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虽然对工业区位因素已经有过学习,但是由于本章节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混淆难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要本着“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易于理解的地理案例,以引起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了解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
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关心和参与意识,实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判读影响某个工程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学上以福清核电案例进行学习,引出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等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层层设问,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达到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