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章节复习与测试》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从整个单元看,本章教材内容从农业生产活动入手,重在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阐述农业区位的基本原理时,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第一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这部分知识是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也为学习本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学法指导和案例分析方法。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应用价值较高,也属于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三、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三年级的学生。作为选修地理的学生,经过高二一年的“专业”学习,他们正尝试用一双“地理眼”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周边与自己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因此适合选择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等,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关注身边的学科信息,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2)学生已经完成了必修一、二、三内容的学习以及部分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具有较多的探究学习经验,能够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但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建构,知识的运用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复习方式上,教师通过精选案例优化问题情境,加大学生探究力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从新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主干知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潜在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之与原有的认知体系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并最终应用实践,解决问题,提升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学会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同一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区位因素的差异比较。
【过程与方法】以案例(家乡及其他区域的农业发展)为基本素材,由学生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讨论、判断和评价,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与农业生产及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的条理化、系列化、网络化,建立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方法、理解原理,举一反三,达到正确、全面、合理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未来负责任的公民,地理教育则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地理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本节课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真实场景和现实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在积极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化为自我的内在需要;在复习中真切地感受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综合地全面地认识当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同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及变化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六、教学方法
以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为主,辅以讲授法、讨论法。
七、设计思路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对地理概念、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等更高层次知识的整合与归纳。知识是承载素质和能力的“蹦床”,没有知识,素质无从谈起。本节课以案例作为知识的载体,由“个”推“类”,由特殊归纳一般,从而整合主干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从新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主干知识,潜在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之与原有的认知体系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为进一步灵活应用知识提供保障。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镶嵌在该知识的运用情境中,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问题应该伴随相应的情境而呈现。本节课以无锡所处的太湖平原商品粮基地从“有”到“无”的变化作为导入,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问题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唤起学生的复习渴望。选择我国东北地区、昆明周边地区、新疆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为探究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单个案例,得出每个案例包含的地理信息和地理原理: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因素等是如何影响区域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农业生产活动又是怎样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并且通过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次序,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整理,引导学生理清脉络。同时,将知识要点的整理和习题训练巧妙融入案例分析过程中,通过“案例+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归纳总结中来,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是零散、惰性的,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的知识则是有序、灵活、可迁移的。最后利用构建的知识对家乡农业生产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综合的、区域的角度去看待区位问题,并通过问题解决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在面对其他问题时,学生能从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综合运用于问题的解决。
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太湖平原地理位置、农业景观图片及相关文字,提出问题:
什么原因使得太湖平原从“鱼米之乡”变成了“无米之乡”?
“无米之乡”的农业生产将走向何方?
点出复习主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学生倾听、观察,了解同一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农业生产的变化,明确复习主题,进入复习状态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去感受、去体验。”农业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真实的事例、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对身边的学科信息的关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温故知新
展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框架图
回答: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回忆高一所学内容
并回答呈现已学习的知识体系结构,激活学生先期的背景知识, 探究活动一: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阅读多媒体及下发的复习学案中所提供的图文资料,思考:1.气候条件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