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03课标版《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1.关注区域认知的理解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来加以认识的过程。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在地理教育教学引导下,养成区域的视角看待客观世界,并依据特定思维模式,恰当运用区域地理方法、技能认识区域、解决区域问题的综合性品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学生在区域尺度的把握上严重欠缺。所以本节课设计上特别关注增强学生对区域尺度大小、空间展开范围大小和宽窄等的敏感性,学会根据尺度决定对“整体”与“细节”的把握,使学生体会到 “划区” 是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重要方法。
2.突出综合思维的培养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掌握系统、整体及其结构层次上的综合,有着更高层次的认识基点。在综合基础上的分析,即从综合到综合分析,才是认识的至高点。因此,综合思维把相关事物的整体作为认识的前提和起点,对事物的整体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整体的把握。
本节课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理,并始终围绕水循环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说明北京不同发展阶段洪涝灾害特点,以及产生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依据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出对策。实现了以综合为认识的起点,并以综合作为认识的归属,完成“综合-综合分析-新的综合”的思维逻辑分析过程。
3.强调人地协调观的树立
以北京为区域载体,将生活中的现象---洪涝灾害作为教学资源,探讨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的放大或者缩小。教学中贯穿人地协调观,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文字、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信息),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身边的案例入手。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初步建构知识;课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主动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意义建构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自然灾害是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的模块。自然灾害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地理1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能较好的体现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本节课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根据课程标准,从两个方面设计本节课内容:
第一,洪涝灾害有明显的区域性,成因分析和防御措施都从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展开。本节课首先把北京作为整体分析自元代以来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从北京作为一个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出发;其次从北京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看山区和平原成灾原因有所不同,是从北京地理环境差异性角度出发;空间尺度发生改变。在治理措施上时空尺度从早期的河段治理到后期的流域综合开发,从北京自身的调控到京津冀地区协同治理,实现了时空尺度的转换,进而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的能力。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
第二,洪涝灾害是多种要素时空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节课至始至终围绕水循环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洪涝灾害形成机理、到北京洪涝灾害多发的成因分析,最终因地因时制宜提出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都渗透着两种原理的使用。学生学会多要素、多角度,综合的观察、分析、辩证的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不仅能解释过去发生的地理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务现在、预测未来;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课标中除了蕴含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的“综合思维”和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还强调了学生学习“对生活、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最高要求。基于以上的课程标准,我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北京洪涝为例;通过小组合作,课前资料查询(北京自元代以来洪涝灾害发生情况)、提出问题(根据查阅资料,做出统计图表,并提出问题),课上针对大家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逐步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以上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
1.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完成必修一、二、三的学习,对水循环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等原理掌握较好,对洪涝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解,且对于现象的思考不够深入。
2.从能力层面来看,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有较强的探索欲望,渴望通过探索和学习获得新知识并提升能力,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同时由于生活经验阅历有限,学生对身边地理现象的分析普遍存在地理思维深度和广度不足;区域尺度的把握上仍显不足,在分析和解决相对复杂问题时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
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上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问题链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探究,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 PPT课件;学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学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目标:
1、结合北京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北京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运用水循环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北京洪涝灾害变化特点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