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3-1《2电动势》教案优质课下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原电池内部的分析,进一步体验物理建模的方法。
(2)通过对电池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的关系能体会出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电池内部的分析、电路中的供求关系、电动势的命名进一步体会物理与化学、政治、心理学的关系,感悟学科整合的趋势。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笔者所面对的是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学生,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建模能力和理解能力。看到电池,学生能自然联想到化学所学的知识,但是由于传统物理与化学课堂的局限性,并不能自主的将二者的关系融会贯通。他们知道“由于存在物理学中的电势差,所以电子会定向移动”,但是这个电势差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并不清楚。在学习之前就知道“由于化学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电势能”,可是这个化学反应发生在哪里,是怎样反应的呢?也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所学的知识是断档的,是互相分离的。学生知道他们内在一定存在某种联系,可是具体怎样的又弄不清楚。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这个时候就迫切的需要有人讲二者将其联系起来,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体验建模过程,得出电源实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所以本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电源的模型。而是从最简单的原电池出发,分析内部结构,将薄层放大,建立物理模型。让学生体会物理建模的过程。然后经过定量的分析得出电源的作用,同时作图为下面分析电动势做铺垫。学生通过建模和分析关系自主的总结出电源的概念。
2.思维探究分析,得出电动势含义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电动势这个概念我会从对比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理论探究的方式得出,不同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是不同的。然后通过分析前面得出的W非与q的图像探索出描述这一本领的方法。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实验引入,初步感知1、演示一组对比实验(附图1,2)
引导学生总结出电源与电容器比较的特点。
问题1:问题1:小灯泡与电容器相连,小灯泡闪一下,说明电路中有什么流过?
问题2:小灯泡与电池相连,小灯泡能持续发光,说明电路中有什么样的电流流过?
问题3:是谁提供了这个持续的电流呢?
问题4:这组对比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从理论上初步分析上一节的图片(附图3),探究电源的作用。从而引出对电源本质的探究。1、分析讨论,能在老师的问题提示下分析出电源的特点是能为闭合电路提供持续的电流。
2、思考电源内部应该是如何工作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所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接近的时候,学生的接受度越高。面对电动势这样一个及其抽象的物理概念,笔者从上节课所学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入手,抓住“持续电流”做文章,进行对比实验,并设计了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即让学生引起思考,又不会觉得太难,注重问题驱动与思维的引领,让学生很自然的带着问题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二、电源1、展示各种电池,并与学生找出最简单的电池——原电池进行原理研究。
2、演示原电池使音乐元件工作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现象能证明原电池可以为闭合电路提供持续电流。
3、分析原电池构造,帮助学生找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薄层”
4、通过分析“薄层”,建立物理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非静电力的存在。
5、与学生一起进行定量分析,能总结出电源内部的能量转化情况。并帮助学生画出W非与q的图像,为下一步学习电动势做铺垫。
6、与学生一起总结电源的概念以及电路中的供求关系。
7、向学生介绍内阻的概念。1、通过思考,能找出最简单的电池。
2、分析用电元件工作的原因。
3、自主分析,能从理论上推导出非静电力的存在。
4、感受电源内部模型建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