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青岛2011课标版《信息窗一(平均数)》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目标】
1.在问题解决中,初步感受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体会它的“代表性”“敏感性”,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渗透统计的思想。
3.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自主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青岛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平均分的计算方法,统计表、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形成了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这些成为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基础。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为今后学习中位数、众数等其他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奠定基础,同时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
【学情分析】
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相对于其他三个领域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统计学注重的是“好与不好”,而其他领域注重的是“对与不对”;统计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而其他内容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因此,我这样设计教学思路:情境导入,引发疑惑点——经历过程,认识平均数——分析比较,感受平均数——联系实际,应用平均数。
四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平均数的虚拟性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以学生感兴趣一分钟投篮比赛所产生的数据作为素材,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并通过不同情况的数据产生矛盾冲突,引出“平均数”学习的必要性。通过素材数据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是不代表具体的数据,同时感受其敏感性。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板贴、PPT翻页笔、红色油性笔、U盘、手机
学生:学习单、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疑惑点。
1.引入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学生碗莲种植照片PPT):上个月,我们学校有的四年级同学领到了10颗种子,开展了碗莲种植活动,这是秦老师统计的其中两个小组的碗莲发芽情况。
问:你们觉得哪一个小组的碗莲发芽情况比较好?有没有不同意见?
预设1:第二小组发芽情况比较好。追问:为什么?你是通过比较什么得出结论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比总数一定能比出哪组好吗?教师出示两组碗莲种植发芽情况统计表。
预设2:可能两个小组人数不一样,无法比较。教师:你们的思考真严谨!
2.出示两组碗莲种植发芽情况统计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讨论,引出“平均数”
提问:现在你们还认为第二组发芽情况比较好吗?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当人数不一样的时候,比总数不能帮助我们判断哪组发芽情况更好,那应该比什么合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