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苏教2003课标版《第一单元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一、确立本节课的核心素养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分子极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为了呈现这些性质,教材安排了一定的实验[2][3]。因此,本节内容适合实施以证据推理为核心的学科素养培养教学模式,采用“观点--证据--结论”的课堂流程,重视引导学生宏微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的构建分子极性的知识体系,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其主要过程是:
二、在科学的理性思维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科学的素养形成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深层次思维活动。对实验教学来说,实验过程中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和联想,远比再次验证结论和加深相关知识点记忆更重要。
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没有体现科学探究的特点,而是一种验证说教式的实验。
实验1与2实验设计存在诸多的不严谨性。如:1.缺少对比性,跟随摩擦带电的塑料棒运动的水,就能说明其他分子也都能或不能?2.欠缺环保意识,四氯化碳是易挥发的有机有毒物质,实验中都没有防毒措施。3.实验设计还缺少对分子极性影响物质性质的深度探究等等。因而按照教程安排是不能很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以达到科学性,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是操作和方案设计的主体作用。但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处理主体必须是学生,所以在选材上还要注意与学生的经验、已有知识相联系,力求使学习内容呈现在相应的“知识系统”中,体现知识的生长性、环境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从而实现引导学生经历“通过实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素养的建构。
教学中对实验1进行了如下改进:
(1)在培养皿中加入约三分之一高的CCl4,然后在中间位置滴加一滴红色蒸馏水;塑料笔用皮毛用力摩擦后,靠近水滴并移动,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后小心在CCl4上面加蒸馏水,使得液体高度约为培养皿高的三分之二。
在水层的中间位置滴加一滴CCl4;塑料笔用皮毛用力摩擦后,靠近CCl4液滴并移动,仔细观察现象。
(3)观察后,请盖上培养皿。
首先,实验增加了对比内容,然后提供更多的实验细节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四氯化碳层被水层覆盖后以及完成实验后加盖盖子,使得实验更加环保。在实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实验2的改进为:
(1)用钥匙分别将3~4颗紫黑色的固体碘单质放到两只试管中;在一只试管中加入约2mL水,另一只加入约2mL苯,震荡观察现象。
(2)在一只新试管中,加入约1mL四氯化碳,再加入约2mL水,然后将上述实验(1)中溶有碘单质的苯溶液约2mL加入,观察现象,震荡后再观察现象。
并增加实验3内容:
将两小袋食盐固体放入到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约20mL水和20mL无水乙醇,搅拌溶解,观察现象。
在保持对比性的基础上,深化并拓展了学生对“相似相溶规则”本质的深层理解。同时因为密度比水小的苯层溶到水的下层四氯化碳中去兼顾了环保问题。
以上实验巧妙的设计及其改进能灵活实现多重教学目标,还能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继续建构化学核心观念之一,即量变引起质变的观念构建[4]。
三、明确清晰的教学思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希尔伯特将“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置于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之首,认为,如果当师生均能较好地认识到有一条“红线”贯穿整个课堂,那课堂教学的结构就是清晰的[5]。
共价键的极性与非极性是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点。从对其的回顾过程中引入上一课时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以很自然地提出分子的极性问题。教学流程如下:
四、以证据推理为中心,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是基于化学课程的视域,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化学学科教育目标体系[6]。但是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将学科教育的目标体系一一都呈现。
所以,本节教学发展的核心素养为证据推理,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宏微结合,挖掘分子产生极性的本质原因,建立变化观念,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实验探究和创新精神,在推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