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引言》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集合体”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结合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 。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5,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为知识基础,说明化学反应在微观上按一定的数量比反应,在宏观上又按一定的质量比反应,说明微观的粒子数目和宏观的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需要一个物理量使他们建立联系,这就引出了物质的量。
2、类比启发,明确物质的量涵义:教师作简要讲解:“物理量”是用于描述物质的某种属性的,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物体的惯性大小;“长度”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两点间的距离;“温度”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物质的冷热程度。此时提出问题:那么,“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用于衡量什么呢?至此,问题进入了关键。为了顺利解决问题,此时,非常有必要组织、利用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结构和观念
6,教学过程设计(祥)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块1】
物质的量名词的引入与提出【提出问题】【PPT展示】
“C+O2=CO2 ”
这个反应时所有学生初中时就熟悉的一个反应,然后引导着学生用语言表达这个化学方程式,预设两种结果:
宏观上12g碳与32g氧气反应生成44g的co2;
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