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03课标版《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硬度小),熔点为97.87℃,密度为0.97g/cm3(比煤油大,但比水小),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2.钠的化学性质:
(.Na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Na与水反应:
实验现象:浮、游、熔、红、响
Na与CuSO4溶液反应实质:
2Na+2H2O=2NaOH+H2↑
CuSO4+2NaOH=2Cu(OH)2↓+Na2SO4
珠江河段“水雷”剧烈爆炸?元凶竟是金属钠
2001年7月09日10:15
2001年7月7日至9日接连三天,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7日上午10点多,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突然蹿出亮黄色的火焰,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直到中午,这个铁桶又连续爆炸了多次。
为什么会爆炸?金属桶为什么会成为水雷?后来经化学品专家初步认定,铁桶内装得是金属钠。
中新社广州七月八日电?广州市珠江河段上,近两天惊现神秘“水雷”,六个白色来历不明的铁桶漂浮在水面上,有三个发生剧烈爆炸,另外三个被有关部门成功打捞,期间无人员伤亡 。一位目击者说,早上十时多,石溪涌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窜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直到中午,这个铁桶又连续爆炸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近十米高。
?经专家初步认定,铁桶内装的是遇水极易燃烧的金属钠。怎么处理漂浮在石溪涌内的这几桶金属钠,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如果你是化学专家,请提出处理余下“水雷”的方案。
〖附:后续报道〗
怎么处理漂浮在石溪涌内的这几桶金属钠,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首先,处在水中的铁桶,随时可能因为泄漏而爆炸,其次,即使是安全地将桶捞上来,由于空气中有水蒸气,金属钠遇到后仍然可能发生爆炸。
下午4点左右,消防队员找来一个竹制的箩筐,在上面固定好缆绳,用来打捞铁桶。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4点30分,消防队员将箩筐放入水中,在四五个消防员和民警的帮助下,铁桶终于被装进了筐内。在两根竹竿和三条缆绳的协助下,铁桶被捞上来了。消防员们立刻将它放进了早已准备在旁边的塑料桶内,然后倒进了两桶煤油,危机总算是暂时过去了。到下午5点多,3桶没有爆炸的金属钠终于被送到了安全的地点。
本节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设计的2个探究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活学生思维,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自主探究欲望强,探究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完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否设计出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要不拘泥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敢于大胆处理教材,在以后教学中应该坚持这一做法。
教学的魅力在于教学的生成性,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和追求的课堂教学。本节在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的原因时,认为可能是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所致,学生提出2个验证方案,一是向滴加酚酞的水中加金属钠,溶液变红;二是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酚酞,加金属钠,溶液变红。在我看来第2种方案不可能观察到溶液变红的现象,因产生氢氧化钠会立即与硫酸铜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当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讨论该方案,推测如果生成的氢氧化钠马上与硫酸铜反应就不会观察到变红现象,若先与酚酞作用,就能观察到变红现象。原计划只让学生做钠与水反应实验,我临时改变主意,让学生做了钠与滴有酚酞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验,结果观察到钠经过之处产生紫色浑浊,我感到很吃惊,这是红、蓝交织的结果,说明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生成沉淀的同时,一部分与酚酞作用,我振荡一下烧杯,紫色消失,变为蓝色沉淀,说明紫色是局部碱过量所致。我兴奋起来,马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验证方案哪个更好,显然第一个方案更能直接说明问题,从而说明实验条件和变量控制是实验设计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应主观臆断,实验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另外对于实验方案二也可让学生课下到实验室探究,实验后再向全班汇报结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化学教学不一定都在课上完成,课下探究、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也是课堂学习的延续。
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多种假设和推测,如本节学生在讨论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什么时,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氢气或氧气,理由:反应物中只有Na、H、O三种元素。有的学生提出只可能是氢气,理由1:若是氧气,它会与钠作用,因此不可能;理由2:已知产物之一是氢氧化钠,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必有元素化合价降低,只能是氢气。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课堂上我没有及时对上述三种解释进行评价,而是直接肯定理由2,导致教师的点拨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学生能够大胆猜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猜想更科学合理,这正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领。
本节在总结钠与水反应本质时,用水的电离方式表示钠将水电离出的H+还原产生H2,干扰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课后练习有近一半的学生将水分子拆开,离子方程式写成:2Na+2H+=2Na++H2↑。教者原来的意图是想埋下伏笔,为钠与盐酸反应分析做好铺垫,结果引起“负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不易用图示表示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可口述表达。另外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没有很好体现理论知识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螺旋上升思想,如果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学生对反应理解会更深刻,学生的基础会更扎实。
总之,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