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03课标版《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得出碱金属元素上到下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讨论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理论形成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孜孜不倦的内在动力。
(2)使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思路,热爱科学研究;同时注重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对于碱金属元素学生并不陌生,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对Na元素的性质有所了解,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在Na元素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认识碱金属元素,在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同时,明确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二者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如何通过探究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归纳推断出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当学生突破此难点后,学生对整个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会在整体上有所提升。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元素周期表是为了运用其解决问题,主要是运用“位置~结构~性质”的内在关系,其中的核心是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本节课主要以碱金属元素为示例来阐述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突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碱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碱金属单质与氧气的反应、碱金属和水反应作为课堂上着重利用的资源。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类比、对比和归纳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碱金属元素的性质(能与水、氧气反应)和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使学生认识到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密切关系,主要是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关,至此完成对“共性”的探讨。通过对比碱金属性质和原子结构(电子层数)的差异,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更深层次的思考,既能解释同主族性质递变的原因,完成对“个性”的探讨,又能强化在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两个影响因素中前者才是主要的。归纳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帮助学生总结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学会分析递变的原因,引领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形成“位置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策略选择:
1.在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开放式教学。
2.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课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低起点,小台阶,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度,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3.利用化学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4.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沿着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化学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元素周期表总共有18列元素,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知道第一主族元素除了氢元素,其它元素我们把这些元素称为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包括:锂钾钠铷铯钫。由于钫元素具有放射性,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碱金属元素锂钾钠铷铯。
[布置活动]为了研究碱金属元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碱金属元素的一些基本信息。请同学完成教材P5的表格,同时请同学思考: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
2.碱金属元素之间原子结构有什么差异?
3.根据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能不能猜想一下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他们之间可能有什么联系?
[总结过渡]通过同学的观察的预测,我们发现碱金属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并且从上到下越来越活泼。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假设,我们还需要用实验进行论证
[设计实验]请同学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回顾刚才的思维过程,从假设(假设依据)过渡到实验验证(说明实验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要求)
提供学生设计的支持
支持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支持2:金属Na的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