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三节化学键》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3)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以及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钠与氯气的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离子键的知识,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2)结合教师提问引导,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分析能力,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带着问题上课。在初中他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和它们的一些化合物,学习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了解了元素的性质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有密切关系,以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化合价的实质。高中碱金属和卤素的学习,又清楚地说明了在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在《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这一章也更进一步地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在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离子键的知识。
虽然,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形成过程时还是有些模糊。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视频、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离子键的形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基本概念,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讲。
2.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设备,准备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精心制作成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媒体展示导课设问1:联系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引入物质与化学的联系,结合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种类引导学生思考:
(1)我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而物质的种类为什么远远地多于元素的种类呢?
(2)为什么两个氢原子能生成氢气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为什么不结合?(3)为物质中的原子总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思考、回答:
包括8000多万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每日添加约 4000 种新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