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03课标版《归纳与整理》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6.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
7.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8.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9.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等。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2017年Ⅰ卷T8;
2015年Ⅰ卷T71.社会责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化学有关的环保、科技、化工、能源等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2.化学与STSE
2017年Ⅰ卷T7;2017年Ⅲ卷T7;2016年Ⅰ卷T7;2016年Ⅲ卷T7;2015年Ⅱ卷T7;2014年Ⅰ卷T82.科学精神——通过了解传统化学中的问题,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3.重要的化学用语
2016年Ⅰ卷T28(1);2016年Ⅱ卷T26(1);2016年Ⅲ卷T27(1);2014年Ⅱ卷T27(1)(2)3.微观探析——通过化学用语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传统文化与STSE
【考纲定位与考频分析】
一、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储知识——剖解重点难点备考·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考查角度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 “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煮沸、浸取、过滤等。
(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如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硝酸)性质的描述;古代铜器、铜钱成分为铜合金,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等。
2.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类试题解题关键
(1)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体现了化学的久远与魅力。解决此类问题要认真读题,认真阅读题干中的文字信息,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回答。如“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中“置火上”、“器覆之”、“烟上飞”、“凝结”等明确指明了“升华”的操作特点等。
(2)根据古典文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体现化学学科素养,反映化学最本质的特征。如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研究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在平时训练中注意记录和多积累。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训练】
1.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