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03课标版《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操作
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指示剂
过程方法:
通过酸碱中和滴定相关量的关系、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方法的成功,体验定量分析之美
重点: 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仪器药品的选择
难点: 指示剂的选择 误差分析
本节安排在《水的电离、PH计算》之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酸碱中和滴定的指示剂的选择,如果交待不清,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困惑。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理解PH突变,从而明确指示剂选择的原因。因此,我在上一节PH计算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安排了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在本节的学案中有加以强化,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一步一步的理解PH突变的过程,从而轻松突破指示剂的选择这一知识点。而且,中和滴定PH变化曲线在下一节《学生实验:酸碱中和滴定》中亲手进行绘制,所以本节的理论和下节的实践可以充分作用、相互印证。另外,在本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仍会出现PH变化曲线,所以,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其中几个关键点的变化,也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二、学生状况分析
高二(12)班是这个年级的实验班,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还是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活跃,能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并能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探讨。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对定性实验现象的分析、描述、探讨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少量定量实验的基础。但是,在学生的观念中酸碱中和到pH = 7才算恰好完全反应,但教材中介绍的指示剂感觉并不适合实验的要求,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所以,我在《学案》中设计了“运用上节课的“PH计算”方法,解下题”引导学生计算PH的变化。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比较薄弱,对实验的理解、实验理念的积累还不充足,所以本节的误差分析也必然成为一个难点。
三、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自主形成概念,构建知识,发展观念。
这是我选择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帮助者、促进者角色。
四、教学设计
结合教材情况和学生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安排。
首先,创设情境,讲述“实验室的传说”--平时积累的实验失败案例构成一个虚拟的人物。引领学生感受“如何测定未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布置例题,学生尝试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体会中和滴定的实验原理,概括出一个基本套路。(后面还会应用)
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的操作问题了,在这第一次让学生体会定量实验的高要求,一滴都不能少。本节第一个分组探究的任务,任务的布置尽量达到详细、到位,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滴定管的特点。两个探究实验的任务,都务求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其中,还要渗透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根据往届学生的易错点,我自制了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发现实验的奥秘,从而突破难点。
接下来本实验的第二个关键,就是滴定终点的确定,也就是指示剂的选择。结合学案中渗透上一节的技能《ph计算》,让学生感受滴定过程中的ph突变,从而突破指示剂选择的难点。
如此,实验的步骤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老师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体会定量分析的严谨和精确。
教学流程图
另外,由于本节容量较大,学生往往在课件的滚动时,来不及记笔记。所以,我在学案的背面设计了快速笔记,帮助学生尽快把笔记记全,课后再抄到笔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