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活动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了解多面体的相关概念,在探究欧拉公式的过程中经历猜测、试验、分析试验结果、检验等活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多面体的观察,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简单多面体欧拉公式的探究》是初一上数学活动课中一节课外活动课,是初中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增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利用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探究简单多面体的面数、顶点数及棱数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体会“观察——猜想——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合作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欧拉公式的实验探究。

解决办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搞懂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

难点:多面体的概念,欧拉公式的发现过程。

解决办法:相互讨论,大胆探索。

教学用具:实物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适当启发。初中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具有爱问好学、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希望探索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及网络资源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起启发作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 简单多面体的介绍

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物模型,从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实物模型出发,由此引出空间图形-----简单多面体的概念。通过模型的展示旨在帮助学生初步获得多面体的感性认识。

老师介绍几个的相关概念。

(1) 简单多面体的概念:表面经过连续变形能变成一个球面的多面体。

(2) 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多面体的面,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多面体的棱,三条棱或更多条棱的公共点叫多面体的顶点。

(3) 简单多面体的分类:我们可以通过多面体面的数目来分类。

提问:多面体至少有几个面?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并进行逻辑推理思考得出结论:多面体至少有4个面,恰有四个面的多面体叫四面体,恰有五个面的多面体叫五面体,依此类推。

活动二:实验探究:简单多面体中顶点数、棱数、面数之间奇妙的关系。

这部分是本节课探究活动的中心,在教学中设置如下的环节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知识。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六、布置分层作业

1、你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吗?

2、是不是所有的多面体都满足欧拉公式?

3、查阅书籍,使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收集欧拉或欧拉公式有关的材料。

设计说明:通过布置分层练习,面对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倡导合作式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设计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七、板书设计

简单多面体与欧拉公式

一、多面体 (多媒体) 二、欧拉公式 三、表格(实验探究的表格)

1. 多面体 V+F-E=2 四、 练 习

2. 面

3. 棱

4. 顶点

八、教学设计说明

活动课中让学生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进行猜想,进一步验证猜想。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发现规律的过程,体现课堂教学的实验性、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且,数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