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音2003课标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课时安排: 1课时
使用教材: 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知识点
熟悉并哼唱《沂蒙山小调》主题旋律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名歌抒情极浓,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拖腔,(2 1 2,1 6 1,6 5 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2 1 6 5 。这首歌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教学难点:1. 通过游戏中,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2.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3.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
4.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
【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情感也更加丰富,且趋于稳定。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比较敏锐,有强烈的审美要求,希望参与音乐生活,并作出一定的评价,因此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听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
【教学方法、手段】
视唱法,示范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导入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