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音乐教材同步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音2003课标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②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民歌的体裁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能够辨别出本课4首音乐作品所属的少数民族,但在归纳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的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不清楚,所以在辨别歌曲所属民族时有所障碍。

说教法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部分:首先我将中国地图打开,和学生一起聊聊旅游,聊聊大家最想去哪里?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我将全班带到要去的第一站内蒙古 ,让他们对内蒙古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选出一位代表为大家讲解。

接着讲述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及代表作《万马奔腾》,完整聆听后,提问:这首作品带给大家的感受?

教师讲解内蒙古民歌“长调”和“短调”,分组讨论找代表发言,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长短调的特点,教师演唱《嘎达梅林》、欣赏《辽阔的草原》,让学生判断俩首作品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第二站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首先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聆听两个版本(王世慧、彭丽媛)做题进行对比。

(我会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欣赏后谈感受)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2.前句的最后一个音就是后句开头的音,在音乐的创作中叫做什么?先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第三站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如诗如画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欣赏了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的民族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思想感情、历史文化影响等。但愿今天的课能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善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形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板书设计: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