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音乐教材同步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音2003课标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一是,基于音乐教学生活化考虑。“学堂乐歌”贴近学生生活,有望给贫瘠的高中校园歌曲带来一线生机。丰富学生生活、为高中学习减压。愉悦的学习经历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提供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意义,践行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

二是,基于创新素养培养。实践创新素养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探究学堂乐歌的内容特点、曲调特点和创作特点,特别是启发学生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创作“新学堂乐歌”,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学子心境、反应时代精神,使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以促进创新素养培养。

【课题名称解读】

教材中本节课题名称是“李叔同与沈心工”。 教材的初衷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那么,教学就围绕“学堂乐歌”展开。于是“什么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有哪些特点?代表人物有谁?有什么代表作品?能否自己创作新学堂乐歌来抒发当代学子的心境和时代精神?”这自然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在上课伊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的。至于通过怎样的教,学生才能顺利完成这些学习目标,见教师用的“教学目标”。

既然一切围绕“学堂乐歌”开展教学,本课就直接将“学堂乐歌”作为课题名称。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品的内容特点、旋律特点和创作特点都统摄在“学堂乐歌”的学习过程中。

【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1. 本单元包含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和第二十七节“萧友梅和黄自”两节内容。本单元常规教学设计是,这两节各用一个课时,本单元共用两个课时完成。本人将其设计为三课时,“沈心工与李叔同”两个课时,“萧友梅与黄自”一个课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两个课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除了教材本意,认识上世纪初,以填词为主要创作方式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以外,将教学重点倾斜到“尝试创作,并初步学会创作”;第二课时,专门为学生的创作作品开“新学堂乐歌音乐会”。完成创作的学生唱出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创作请同学唱,跟大家分享;没有创作好的,在同学们的刺激下,可以继续创作或分享同学的作品。

2. “歌”是要唱的。本课,涉及学堂乐歌和新学堂乐歌9首,其中学堂乐歌代表作4首、民间曲调1首、学长作品5首和新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篇幅都不长。通过听’歌”、唱‘歌“、写’歌”等实践活动,了解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让实践性体验“活动”替代“说教”,将健康向上音乐审美情趣和品质在实践活动中。

3. 既要重视实践性参与,又要关注理性分析。通过学堂乐歌所处时代的一组图片,结合历史、政治学习经验,在之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梳理“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一方面在听“歌、”唱“歌”、写“歌”实践活动中引发情绪、积累经验,一方面要关注理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

【学情分析与策略】

1.高中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模仿学堂乐歌的填词创作方法,高中生具备这种学习能力,学生喜欢创作与分享,乐意参与全过程。

2.将同龄人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创作兴趣,同时也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暗示创作并不难。

3.音乐教育不是技巧的事业,“音乐鉴赏”教学更不是技巧的教与学,它是美化心灵、提高修养的事业,是帮助学生享受音乐的事业。问题是要人人愿意唱、敢于唱,不在乎要唱的多专业,创作的有多好。

【教学目标】(教师用)

1、通过鉴赏《祖国歌》和《黄河》,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和沈心工)及其创作特点。

2、通过分析“学堂乐歌”的内容特点和创作特点探究其社会价值。

3、通过唱同龄人的填词作品、词与曲搭配等练习,激发创作热情,尝试创作“新学堂乐歌”。

【学习目标】(学生用)

1.什么是学堂乐歌?其有何特点?代表人物有谁?

2.学堂乐歌由审美社会价值?

3.创作“新学堂乐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叔同及代表作。

教学难点:模仿李叔同的填词创作方法,尝试创作“新学堂乐歌”。

相关资源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