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优质课教案下载
教学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末民初,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等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俩位音乐家----《萧友梅与黄自》。
二、萧友梅《问》
1、萧友梅简介
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 人物。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音乐家,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从事高等音乐教育,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贡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朗读歌曲《问》,请你分析歌曲中最有特点的地方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时刻,这首歌曲作者想问出结果来提醒大家:让爱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3、播放《问》,学生听后回答以下问题:
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
第一个问句: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第三个问句: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句幅拉伸、力度加强 ——忧愁、愁闷
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二字的高潮部分。
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
4、学生跟唱全曲
5、欣赏歌曲音频,归纳小结 :
歌曲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的, 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前乐段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后乐段提出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泪?”的问题, 表现出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山河破残,国家沉沦的 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也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
1、黄自简介
黄自是我国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如作曲家江定仙、刘雪、贺绿汀、陈田鹤等人,都是他的弟子,黄自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 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2、清唱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