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苏教2011课标版《1、有余数的除法(1)》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除法计算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的情况,可以借助表内乘法口诀直接解决;另一种是不能正好分完,有余数的情况。本节课是通过具体物体的“平均分”形成并理解余数的含义。通过课前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学生已经认识了除法,知道要把一个数平均分需用除法计算,除法的含义无需作为本课新授内容,通过分10枝铅笔的操作活动,并将结果进行记录,使学生在记录过程中认识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时,有时会有剩余”这一事实。选择“10枝铅笔,每人分3枝,能分给3个人,还剩1枝”这个具体情境,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想想做做”着重通过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丰富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通过解答第一题,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分后有剩余,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第二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副直观图的含义,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完成两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第1题时所获得的认识。最后的开放题,既是对有余数除法算法的进一步渗透,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了孕伏,引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已经会比较熟练地进行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并知道“平均分”用除法来表示,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建立了分物的操作基础。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分析,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正好分完和没有正好分完两种情况。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尝试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得到答案。通过将抽象的算式与具体的操作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感受“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中的一种情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常规
积累()里最大能填几:
2×( )<11 3×( )<14
7×( )<20 5×( )<22
6×( )<31 4×( )<18指名回答,并说自己的想法。为有余数除法的 试商作准备。二、整体感悟揭示主题1.提出问题:
提问: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
集体交流
小结:是呀,如果每人1枝,能分给10人,正好分完,如果每人2枝,能分给5个人,也正好分完。(边说边点)
追问:如果每人3枝会怎样?每人4枝、5枝、6枝、7枝、8枝、9枝呢?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教师巡视,过程中指导:
有的小朋友是这样分的,每人3枝,分给2人,还剩4枝。你觉得对吗?
小结:是呀,我们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2.指导学生说含义:
这个算式表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板书: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集体交流
补充:如果有的小朋友表现特别好,就每人分10枝铅笔,可以分给1个人。
3.出示填好的表格。
讨论:请大家仔细观察,都是把10枝铅笔平均分,分的结果有几种情况?
正好分完的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同桌说一说,指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