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六年级上册(2014年6月第1版)《1、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案优质课下载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教学重点: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两种量之间“倍数”关系)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用“俗语” 引入“假设”
出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图文
问:屏幕上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学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师生一起更正此句民间俗语的“误解”:“皮匠”实际上是“裨[ pí ]将”的谐音,“裨[ pí ]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谋略)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智慧(谋略)。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再回到这幅图。
①师:如果将图中的人物都“假设”成“副将”的话,那么,图中一共有几个副将?(6个)生思考并解释自己“假设”的思考过程(师相机引导:运用了“替换”的方法。)。
教师:如果将图中的人物都“假设”成“诸葛亮”的话,那图中一共有几个诸葛亮?(2个)生思考并解释自己“假设”的思考过程(师相机引导:运用了“替换”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一个词“假设”,(板书:假设)“假设”策略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假设”其实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有效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初步虚构设想,进行尝试性解决。(人人都可以提出假设,再根据假设寻找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说明:教学时巧用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能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后对这个“俗语”误传的说明,也让学生“涨了知识”,文理兼治,整合了学科知识,使知识的营养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体验和欣赏到了数学冰冷形式的美丽,增强了趣味。更重要的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俗语“结构”,和例题中“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一数量关系的天衣无缝、完全吻合。学生在师生的有趣“问题解决”交流中润物无声地初步感受到了“假设”作用。为后面的进一步学生作了有益地铺垫。这样引入课题,能使人有耳目一新恰到好处的感觉。)
二、提供条件 启发提问
出示:“思维热身题”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①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小杯,正好都倒满。
教师:你能根据给定条件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生: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720÷9=80(毫升),数量关系:9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数量关系式也很简单。(教师追问:怎么感受到“简单”的?生:只有一个“未知量”。)
②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
教师:你能根据给定条件提一个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生: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720÷3=240(毫升),数量关系:3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数量关系式也很简单。(教师追问:怎么感受到“简单”的?生:只有一个“未知量”。)
(小结提升抽象概况)师:如果黄老师夸你们解决“思维热身题”真厉害!你们同意?(生:不同意!因为这两小题“太简单了”!)师:为什么两题都得“太简单了”?(生:两题都只有一个“未知量”,一步就能解决了!)
(设计说明:教师为本节课例题中学生有可能感到解决问题会出现困难的地方即“两种量”以及“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又及两个“未知量”等复杂的结构,分散了难点,也便于学生感受到将“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的心理需求,进而为学生“假设”策略“搭支架桥”。使学生“畅享”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后的轻松与乐趣。最重要的是学生将这一“轻松与乐趣”的学习情感带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为学生成为“终身的学习者”打下一点底色。)
三、结构不良 自发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