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高三上册《相信未来》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诗人信念的来源,认识诗歌中“我”的形象及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走进《相信未来》。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复旦中文系于2017年9月16日举办了一场新诗百年的纪念活动。邀请诗人食指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进行新诗百年的对谈。在活动中,陈思和教授给予了食指这样的评价:“我想说,在新诗的发展过程当中,食指起到了一个承上起下的作用。”
(ppt呈现复旦中文系新诗百年活动海报及现场照片)
设计意图: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新诗百年纪念活动的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食指及其诗歌的兴趣,为之后探讨《相信未来》一诗的价值和意义做铺垫。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领读,全班同学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齐读全诗,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与情感基调,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同时,教师通过领读和倾听,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为之后的深入引导做准备。
环节二:解读意象,感受诗人在绝境中不屈的信念。
一、提问:诗歌前两小节写了哪些意象,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1960年代的历史普遍陌生,加上诗歌中反复咏叹的“相信未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空泛认识上,而忽视这份苦难之深重,体会不到这份信念的分量和信仰背后的理性支撑。食指将现实的绝望和对信念的坚守透过精心选择的意象(群)呈现出来,从意象入手进入时代和诗人内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歌的基础。
《相信未来》前三小节用排比的形式,通过一系列意象传达了诗人在那个晦暗的时代里绝望的处境、抗争的努力和不屈的信念。其中第三小节一扫前两小节灰暗、压抑的色彩,使用了明朗、宏大的意象,在情感基调上与前两小节有所区别。在分析意象时,将前两小节作为一个整体,而将第三小节独立出来解读,能够更细腻地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贴近诗人的内心。
要点:
第一小节:蜘蛛网、炉台、失望的灰烬、美丽的雪花(饥寒交迫的隆冬图景)
第二小节:葡萄、鲜花、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众芳芜秽的深秋画面)
明确:通过对意象及其背后的象征含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每一小节内部的意象之间构成相互关联的意象群。如第一小节中,雪花提示着寒冬的背景,而炉台却被蛛网查封,无法做饭、取暖,灰烬的余烟更是令人绝望、叹息。蜘蛛网、炉台、灰烬、雪花共同交织成一幅饥寒交迫的隆冬图景。“查封”这个动词带有强制、强权的意味,蜘蛛网“查封”炉台有很强的现实隐喻意味,是诗人对于现实生存困境的形象表达。第二小节的意象则构成了众芳芜秽的深秋画面,是诗人理想幻灭、精神苦闷的形象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前两节并没有停留在对不幸的倾诉上,在秋、冬两幕图景中最动人心魄的画面是“我”对现实的抗争和对信念的坚守。面对冬天失望的灰烬,“我”以雪花的冰心拥抱现实的冰冷,在黑暗中坚守纯洁的信仰。面对秋天无尽的凋零,“我”将凝露的枯藤做成苍劲的笔杆,在大地上书写悲壮的信念。借助“雪花”“枯藤”等意象,诗人将这种绝境中的抗争与坚守写得深挚而动人。
二、提问:诗歌第三小节又写了哪些意象,给你什么感受?
要点:手、涌向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孩子(明朗、宏大、有力、深情)
探究:这种明朗、宏大的力量感来自哪里?
明确:
1、来自于诗人精神的无限张扬。(“艺术是制造一个与我们的生存的世界息息相关的另一个世界,一个独立精神的幻化的世界。”——林莽)。